看见

作者: 一弯静水流深 | 来源:发表于2022-09-25 16:45 被阅读0次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我觉得教育教学工作的范围越来越宽泛了,责任越来越多了,边界越来越不明晰了。今年接了一年级新生,碰到很多种情况:有一个女孩儿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语文课本里的字也很不熟悉,跟孩子家长联系,想要了解女孩儿的真实情况。女孩儿妈妈表达说自己自有教育女儿的节奏,关于幼儿园为什么不让孩子学习所谓知识,这位妈妈解释说是怕孩子长大以后厌学,所以,现在不学,再说也没有人规定上了小学的孩子就必须会写自己的名字,会读什么绘本,一切要慢慢来。一套说辞下来,我倒恍惚了,是呀,没有人规定一年级的孩子必须会一点什么。只是理论上来说,孩子在幼儿园小班要通过做手工来训练手指的灵活度,中班的话通过画画,练习孩子以后的控笔能力,大班呢,以读绘本认字为主,开拓孩子的认知边界,让孩子对知识,对未知,对世界充满好奇……然而,这位妈妈理直气壮的表示:我就是要孩子从一年级开始才在人生的白纸上做画。她说自己脾气急躁,要是让孩子早学习,自己就会忍不住管孩子,孩子就会失去“快乐”的童年。现在孩子长大了,能承受得住自己的暴脾气了,所以,现在开始最合适。不知道这一切理论的基础是什么?作为教育者,我看着课堂上心不在焉,不翻页,不听课,有时候会自顾自手舞足蹈的的孩子只觉得心里很痛。还有一个孩子,只要你有问题要问她,她不会关注你说了什么,而是泪眼朦胧的看着你开始哭泣。家访以后发现:孩子的妈妈再婚与已经五十多岁的爸爸生下了她,孩子从小身体比较虚弱,所以,一家人的注意力都在孩子的健康上,“只要不生病,孩子可以不学习甚至学做任何其他事情”,女孩儿爸爸明确表态,我可以养着她长大。有一瞬间,我也怀疑,这是一位父亲的真爱吗?当学习知识与健康发生冲突,父母会本能选择健康吧,我这样想。但面对孩子,却又觉得怜惜。

            以上两个孩子或许是个例,但是无疑也反应了当代社会家长的众生相。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成年人与社会的距离也存在脱节现象而不自知。社会上两种声音最响亮:鸡血与躺平。打鸡血的人每天被社会车轮碾压着,追赶着,滚滚向前,一刻也不敢停留;躺平的人则安于现状,认为一辈子不过如此,奋斗也没什么意义,或者说活着本身也毫无意义,他们更相信命运,相信好运会降临在自己身上而无需奋斗。

          教师与医生这两种职业的确很特殊,可以以小窥大,能见众生相。一个人的终极发展很大程度上由家庭决定。家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孩子发展的天花板。而一个家庭对于孩子的助力,无关贫富,而是一种信念,自信,幸福能力的引领。每一个孩子都曾是天上闪亮亮的星星,他们与父母互相挑选,成就一段人生的旅程,真心期待,每一个孩子都被“真爱”以待,这种爱不是母鸡爱小鸡的生存之爱,而是更深的为之计长远之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hx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