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看了几本书,各种思想混杂在脑海中,它们彼此之间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存在某种联系,如果不把它们的关系缕清,我的大脑会变成一个浆糊。
今天主要探讨系统性学习语法的流程,尽可能将语法的学习建立在一个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基础之上,同时研究语法知识迁移的问题,也就是能不能以一门语言的语法为模板,快速掌握多门语言的语法。
英语语法不只是英语的语法
我们谈英语语法的时候,很清楚,它是是英语这门语言当中的一部分。一门语言包含三个要素,音素,文字,语法,我们在学习任何一门语言时,都围绕着这个要素进行学习。不过,我们应该先聊聊,语法与思维的关系。
尽管世界上的人们说着多种不同的语言,但毫无疑问,人们有一套同样的基础思维方式,否则语言就无法互相翻译,一个人也无法掌握多门语言。换句话来说,我们可以从这个现象中发现,语言和思维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于是,很多哲学家都试图抛开语言,去研究人的思维规律,值得庆幸的事,尽管研究思维规律不容易,但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成果,我们将研究人思维规律的学问称之为——逻辑学。
人的思维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但要想将它呈现出来,就得借助语言这个载体,我们在自己脑袋思考的时候,就不得不借助语言来进行思考,否则我们的思维将会变得混乱。
同时,这个语言还必须以遵照人思维规律的方式呈现,我们常常将一段表述不清的话语形容为毫无逻辑,或逻辑混乱。一段话如果毫无逻辑,那么它就是不符合人思维规律的,因此听的人就无法领会叙述者的意图。
可见,即便是语言的表达,也必须遵照一定的思维规律,这个规则即是语法,但要说明,语法只是逻辑的一部分,它规范的是表达,并不规范表达的内容。
上面说一堆云里雾里的东西,老实说,我自己也没有想的很明白。
不过我想传达的核心思想就是:所有人都用着同样的思维方式,语言按照一定的规则以表现思维过程,这个规则即是语法,不同的语言虽然音素和文字不同,但语法基本大同小异。这也就给了我们一种可能,我们可以从一门语言的语法中找出一个所有语言都具有的语法系统,然后再用这套系统去学习其他语言。
思维,客观世界,语言三者的关系
既然语言要遵照思维规律,而思维规律又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同时语言又用以描述客观世界。那么它们三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对映关系,因此,如果能够了解它们之间的对映关系,对于语法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小学开始,我就开始思考一个很高深的问题:如果把“糖”改成叫“盐”会怎么样。然后每当我开始思考结果的时候,就会发现思维阻滞,难以想象会发生什么。直到大学开始,才稍微能明白其中发生了什么。我们来看看如何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现成简单的开始,我们先不把“糖”改成“盐”,而是改成“sugar",我们发现这样我们一点都不难理解,因为我们背单词的时候都是,糖~sugar,糖~sugar的背,那么,在我们听到"sugar"的时候,大脑会自动转换成糖来理解,也就是说,在这里,糖=sugar。
那么我们来看看,“糖”和“sugar"有什么不同,没错,仅仅是发音上的区别。换句话来说,如果在已知对映关系的情况下,语音的改变并不妨碍我们对其含义的理解。那么回过头来看“糖”与“盐”的关系,这两者也有语音上的差别,但为什么我们无法自如的转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无法接受“糖=盐”这个等式。细想之下,这两者间,除了语音不等外,还存在其他不等的东西。
说到糖这个物质,我们脑海中就会产生甜的感受,而说到盐,则是产生咸的感受。那么我们把“糖”改叫成“盐”的时候,大脑就会疑惑,糖=甜,盐=咸,现在把糖叫成“盐”,那到底是甜还是咸?我小时候,应该就是卡在这个甜还是咸的处理上。但是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糖的读音虽然改变了,但是其所代表的物质没有改变,这个物质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也没发生改变,那么叫“盐”的糖就还是甜的。
以上的问题其实非常简单,但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方法才是我真正想说的。在解决叫“盐”的糖咸还是甜的问题的时候,我引入一个新的东西来辅助思考,那就是物质,当我们发现物质还是那个物质,仅仅是称呼它的语音发生改变是不改变这个物质的性质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物质独立于语言。
物质又是客观世界的代表,那么,我们就可以明白语言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我们仅仅是用语言去标记客观世界的事物,但是客观世界不会因为我们采用不同的标记的发生而发生改变。这里先解决了语言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接下来说,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这就要借助不同母语者的思考过程来展示。比如,当我们一个红苹果,假如一个汉语者脑海里浮现的想法是“这是个红色的苹果”,英语者浮现的想法是“This is a red apple",尽管语言不同,但毫无疑问,这个苹果给他们带来的感受是相同,我们姑且把这相同的“感受”称之为思维吧。
这边我们可以看到,同一思维,可以用不同语言去表达,也就是说,思维和语言也是近乎独立的,当然互相之间的影响要放到心理学上说。
再举个具体的例子吧,我们生活中常常有词不达意,歧义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的“意”和“义”其实就是对应着speaker和listener两者的思维,假如语言和思维是绑定的,那么speaker和listener两者脑海中的“意”应该是同一个,而不应该出现误解。正因为是独立的,思维和语言才能在不同人的脑海中发生不同的变化,产生新的组合方式。
最后说思维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还是用上面那个苹果的例子,我们发现,尽管语言不同,但对苹果的感受却是相同的。接着,我们把苹果换成西瓜,我们又会发现,西瓜和苹果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于是我们明白了,客观世界与思维也存在着对映关系。
现在我们把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说:我们用语言来标记客观世界在我们脑海中留下的不同感受。客观世界→思维→语言。
以上的叙述所用的词汇过于业余,为了今后让思维和语言能够尽可能准确对应,下面按照《简单逻辑学》中的术语,重新描述上诉三者的关系。
我们用语言来标记客观事实在我们脑海中产生的不同观念。客观事实→观念→语言
不过这里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观念和思维的差异。在我们的感受中,观念是静态的,单独的东西,思维是动态的,多个东西的组合。这里却是需要补充说明。
前面提到过,逻辑学研究的是思维规律,我们如果单独拿一个简单观念出来,比如说猫 or Cat,我们是没办法说它符不符合逻辑的。但如果说,“猫在天上飞”,我们就会觉得不符合逻辑,可以看出,这句话中,我们把“猫”,“飞”,“天上”这几个观念按一定方式组合里起来,“猫在天上飞”这样的句子在逻辑学上被称为命题。命题才是逻辑学的基础,也只有如此,才能反应出我们的思维方式。
不过以上逻辑学的内容不是本篇要讨论的重点,但是这个“猫”,“飞”,“天上”几个简单观念的组合方式,恰恰体现了语法。我前面说过,语法只规范表达,并不规范表达内容。什么意思呢?“猫天上飞”虽然不符合一般的逻辑,但却符合语法。而“天上飞猫”似乎就怪怪的,就是因为不太符合语法。
这里要稍微说一下,虽然简单观念的意思是反应具体事物的观念,复杂观念是指反应抽象事物的观念。但在之后,我将词语所对应的观念称之为简单观念。
说回语法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就能够从侧面了解语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语法实际上就是指到代表简单观念的语言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排列组合。
几个词语,按照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表达的内容却是不一样,最最简单例子,“123”,“321”,虽然看起来只是数字,但里面也蕴含着数字内容表达的规则,比如个位写在最右边,十位左临个位这样。还有小时候语文课上的“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差别。
所以语法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三个,形式:指到词语摆放顺序;意义:不同形式所表达的不同内容;用法:我在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些内容。
由于时间和篇幅关系,先到这里,之后的内容预告:
1.名词与动词,构成句子的两个最基本词性。
2.放在动词前和主语,放在动词后的宾语,这两者有何不同,一定非得这么放吗?
3.其他词性,形容词,副词,量词,冠词,连词,助词,介词功能介绍。
4.磨磨唧唧的英语,和灵活多变的汉语,语言差异和思维方式差异的关系。
5.英语语法学习流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