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水萍
原矿办公大楼人回忆有些往事犹如品陈年佳酿,历时愈久摆放在面前的佳酿色质泛黄,而其香愈是醇厚。
1981年,我生活在铜川市郊区广阳镇所管辖的鸭口煤矿,这里距离市区较远,交通很不便利,然而这一切都阻挡不住一批不甘寂寞的文化人的热情,他们酣畅地呼吸着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春天来临的动人气息,时时集聚在一起酝酿着,蠢蠢欲动地想一试搁置了很久的身手,宣泄一下思想被禁锢很久之后的欢畅情绪。几经努力,他们的想法最终成为了现实,我依稀记得,他们在鸭口煤矿党委、宣传部的授意下,由爱好摄影艺术的周俊生老师牵头,创办了一份小报——《影迷之友》。称之为小报是有理由的,一份《影迷之友》也就仅仅一张2开纸那么大个篇幅,正反两面都印刷,也不过能登载十来篇短章而已。即便如此,这份小报当时也显得弥足珍贵,它毕竟给精神之田久渴的矿山人带来了一场甘霖,为矿山的文艺爱好者开辟出一块吹响号角的阵地。创办小报,如同庄稼人拥有了一方良田一样,编辑者、写作者都热情高涨全力以赴精心耕耘,希图在这份小报有限的空间里展示一群有憧憬有追求的文化人的灿烂梦想,并让这种梦想散发无限的魅力!
静静的马路
当时,我刚上高中,是这个特殊团队里年龄最小的写作者。参加第一期《影迷之友》的组版会议,我也是第一次来到矿机关的办公大楼,本就有些怯意,再进入办公室看在座之人,或气度洒脱,或文质彬彬,或容颜沧桑,愈发有点儿自卑胆小了。我就静悄悄地移步到室内一角听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盘算着自己的写作内容。等所有人到齐,周俊生老师开始给大家分工,布置给每个人具体的任务。轮到我,周老师着意介绍我是一个学生,因文章写得还有些样子被推荐参与《影迷之友》的文创活动,布置我写一篇影评即可。
那时候,矿上最频繁的文娱活动就是放映电影。隔三差五,黄底红字的大海报在放映室的墙上一张贴,消息很快就传遍矿上的角角落落,晚上矿宣传科的专职人员就按时在露天广场放电影。电影不管是古装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相比那早不知看了多少遍的样板戏,都极其富有吸引力,因此,放映电影的晚上广场总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
像矿上所有的职工家属一样,我平常把看电影只当做业余消遣,看也就看了,图个热闹并没有什么多余的想法,而这次行不通了。接受写作任务之后,我认认真真看了一场电影,电影名字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而自己写得影评的题目《人·猴》却深深刻印在了脑海里。这篇影评的内容主要评议电影的主人公—— 戏曲艺人——以扮演“齐天大圣”孙悟空闻名,解放前,这位艺人受尽各种刁难委屈,演出完毕常常暗自叹气流泪;解放后,他的社会地位一再提高,享获人民政府给予的很多崇高荣誉。面对这种天翻地覆的改变,我评议电影得出感慨:旧时代达官贵人将艺人当猴,甚至人不如猴,任意凌辱欺侮;新社会同样演“猴”戏,戏曲演员则成为堂堂正正的人!
通向沟底的涵洞
影评写好,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把它递交给周俊生老师等一干编辑,没想到这篇五六百字的短文得到《影迷之友》活动的全体人员的称赞,被放在了头版。这,极大地鼓舞了我写作的信心,之后,我相继还写过一些短诗,散文,也发表在这份小报上。这是我文字变铅字最早的历史,可以想象我当时会有多么高涨的写作热情了!
《影迷之友》没办多久,不知何因夭折了,这份没有多长时间生命力,也没有多大范围影响力的小报于我来说,却有着永不会磨灭的记忆情结! 可以说,参加《影迷之友》办报的经历,对我之后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我爱好文学把玩文字奠定了基础,更有意义的是,让我见识了一群有思想有情趣的可敬的文艺长辈,对生活有了别样的理解。尤其是周俊生老师,他为人谦和热诚,组织能力出色,在那段时光,为文化相对贫瘠,地处偏远的鸭口煤矿在精神生活方面涂抹上温馨的色彩!《影迷之友》停办,周俊生老师一直坚韧地行进在他的艺术理想之路上,他放下手中的笔墨,拿起了“长枪短炮”,拍摄着煤矿的兄弟姐妹,拍摄着矿山的春草秋木,拍摄高高的大井架,拍摄长长的运输带,他留下的百里煤海的艺术影像成为他之后人生的最大骄傲!
高耸的绞车
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思绪万端,我时不时啜饮美酒一般回味那段逝去的岁月,让余香留唇,享受时间沉淀下来的一切静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