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活中肯定也有这样的经历,在与某个人沟通发现,根本没法沟通,他说的话你根本理解不了,最后还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呢?
就拿今年春晚舞台上,沈腾在小品《坑》里扮演的郝主任那样,平常工作中只想休病假,蒙混过关,表现的时候就像搜刮下属的“工作成绩”,却不愿主动作为,不愿把属地路面上的坑填上,原因就是“太麻烦”。
还有前几天直播网红事件,都会让你觉得平时看起来挺好的一个人,怎么能说出这种话呢?
不知道你生活中遇到这种人是怎么处理的?
远离是一种策略,但不容易做到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思维方式,所以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会不一样。当遇到跟你价值观不一样的人,你说再多也没有用,争吵更没有用。
就像一个站在山顶上看事物的人,你不能要求站在山脚下的人和山腰上的人像他一样看待事物。因为没这高度,根本看不到,也做不到。
无论是什么样的观点,总有人会跟你有不同的看法。无论你说什么样的话,总有人会跟你有不一样的说法。无论你怎么做事,总有人会找出你不足的地方。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价值观不一样的人身上。把时间浪费在争执上。这显得并不明智。笑来老师也告诉我们:面对非议不是去辩解,而是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强。
因此,聪明人都不会把时间用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物上。既然价值观不一样,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就算你说的再有理,把对方说的哑口无言,价值观不一样,说再多对方也不会服气。
于是,这时候,保持沉默或者远离这种人成了最好的选择。
可以使用的另一种策略
当然,有时候,因为同事关系,因为生活关系,或者生意上的伙伴或对象时,你不一定能能够远离,甚至当你面对领导的时候,你都不得不进行附和或者沟通。
达利欧曾做过这么一个类比:假想一下你要对没有嗅觉的人描述玫瑰花的香味会怎么样。不管你的描述有多准确,都不会产生效果。思维方面的差异也是如此。这就像是盲点,如果你有一个盲点(我们每个人都有),你就很难发现那里有什么。
因此,对事物的看法和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人,相互间的沟通通常不畅。
查理·芒格也曾说:如果某个人的思维模式在生活中给他带来好处,那么这种模式往往会变成他最坚定不移的信念。
因此,笑来老师建议,与不同思维方式的人沟通,把自己打造多任务操作系统,最好给自己弄一个虚拟机,这样才能对话。
比如有的人觉得巴结、拉帮结派就是在这个社会生存的最佳策略,他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如果你跟这样的人交流,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使用他们这个系统的思维来交流,这样就避免了很多误解。而且他想当然的以为所有人都这么想。
最近我们单位就发展这么一件事,一个不看重权力的人跟看重权力的人起了冲突,更看重名誉的人只是想得到一个表扬,可重权力的人以为她是想要权力而生气的,所以就怎么也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弥补。
如何切换思维模式的例子
在《七年就是一辈子》里面分析了两种思维模式,其中一种是蜜蜂模式,一种是苍蝇模式。具体的实验是这样的:
把六只苍蝇和蜜蜂放在一玻璃瓶中,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蜜蜂不停地在瓶底打转,拼命找到出口,直到它们耗费自身所有的体能和精力——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不断乱撞,在不到两分钟内,最终从瓶的另一端逃逸出。
但当把瓶子放在暗箱中,只开一个小孔透出光亮对准瓶口时,蜜蜂们往往可以更快脱身,而苍蝇却很难找到出口。因为蜜蜂的复眼有更强的向光性,对阳光的敏感和偏执决定它们不肯接近黑暗的地方,哪怕是出口。
其实,蜜蜂模式就是”只有一根筋”,认死理的做事方式。苍蝇模式就是懂得迂回前进与随机应变,肯试错的做事方式。
笑来老师说,如果是刚刚重新一个新领域,最好就是采用“苍蝇模式”,因为在这个领域,尚未建立“正确的敏感”,也没有很明确的目标,这时候乱打乱撞就是最佳的选择,最佳策略。
当找到“门道”之后,就可以把自己调整为“蜜蜂模式”,既然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敏感,就应该不断打磨那个敏感,让那个敏感为己所用,让自己飞得更远,更高。
两个模式是可以不断切换的,当“飞出去”后又到了一个新的领域,被撞得头晕目眩的事实,还应该调整为“苍蝇模式”,形成多任务、多模式的操作系统。不仅要多模式,还要在很多重要的节点上多模式。
我们与不同价值观的人沟通也一样,我们跟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沟通,就暂时使用这个模式与之沟通。但我们与进取型思维模式的人沟通的时候就切换到进取型模式进行沟通,这样不仅沟通起来更顺畅,而且你自己也能更客观的分析问题。
当然,要使用这种方法,首先你得先学会不同的思维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识别这种模式,进而才能做到在不同思维模式的人之间进行自由切换。
*如果你这部分内容有兴趣可以阅读相关书籍,并欢迎给我留言或评论,我们一起进步,做时间的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