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神奇的国度,无论过什么节日都能和吃扯上关系,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过年吃饺子,这些习俗约定俗成,家喻户晓,深入民心。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相传这一天牛郎织女会在鹊桥相会,因此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既然是节日,那么问题来了:七夕节该吃什么呢?
这个问题倒没有统一的答案。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这个传统节日里,饮食上的差异也就凸显出来了。在我的老家——山东胶东半岛,这一天我们有“七月七,烙巧果”的说法。
那么又有人问了:巧果是什么呢?
巧果自古以来山东地区的人们以食用面食为主,聪明的祖先在面食上大做文章,由此演变出众多花样,如饺子、包子、面条、花卷、喜饼、饽饽、寿桃、元宝等等,巧果也是其中之一。
巧果是一款只在七夕节制作和食用的节日面点。节日当天,当地妇女都会亲手制作巧果,这些巧果或是送给亲朋好友,或是留着自家食用,它是七夕节日里的重头戏。巧果味道香甜,外形讨巧,为这个喜庆的节日增添了很多乐趣。
制作巧果的过程并不繁琐,但凡稍微懂得厨艺的人都可以胜任。整个过程大致上可以分为和面、造型、烙巧果、穿线四个步骤。
和面时将适量的花生油、白糖、鸡蛋、酵母以及温水加入到面粉中,搅拌均匀后进行和面,通常和面需要持续十几分钟至半小时,和好的面有一个通用的标准,那就是“三光”——面光、盆光和手光。
和好的面团需要在温暖的环境里醒发半个小时左右,这时的面团被酵母催发,体积增大了一倍,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面团不能直接使用,需要进行第二次和面,目的是将面团中的空气全部排出,经过二次和面以后,面团变得更加筋道,食用后口感也会更加美味。
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造型。
将面团按照实际需要揪成不同大小的面剂子,面剂子经过适当揉搓后备用。造型需要使用特制的模子,这些模子大都采用梨木或桃木做成,质地坚硬,不易损坏。
用模子做巧果在模子里撒入少量面粉,然后把面团塞到模子里,压实后在面板上轻轻一磕,一个个带有不同形状的巧果就做好了。
巧果的形状通常是小动物和水果,常见的有兔子、鱼、猴子、桃子、苹果、元宝等等,这些造型精巧美观,寓意吉祥平安,大富大贵。
巧果的图案做好造型后巧果还要进行再次醒发,时间控制在十多分钟为宜,醒发好的巧果胖乎乎、白嘟嘟的,很喜庆,这时要进行第三个步骤——烙巧果。
农村以前生火做饭全都使用大铁锅,锅灶里的烧柴根据做饭的需要会有不同,烙巧果是个细致活儿,烧柴通常采用火力较小的麦秆或是松针,当大锅内的温度稍稍烫手,将巧果按顺序摆放到锅里,烙巧果就可以开始了。
烙巧果的过程最考验制作者的耐性和水平,这是一个慢功夫,它要求制作者不断观察巧果的状态,及时为大锅里的巧果翻身,使每个巧果的两个面受热均匀,保持最佳的外观,因而烙巧果也是一份辛苦的工作。
一个完美的巧果正反两面都会带有一部分焦黄的颜色,那是一种白里透黄,黄中带红的状态,这样的巧果除了含有面粉本身的香甜以外,还兼具面粉的焦香,吃到嘴里回味无穷。
巧果成品烙好的巧果通常被摆放到簸箕里或是竹帘上,冷却到室温后,接下来要进行最后一步——穿线。
使用细长的红线将松软的巧果一个一个穿起来,做成一串一串的巧果串,这些巧果串是节日里母亲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巧果串会被挂在孩子们脖子上,这寓意平安吉祥。
巧果串节日里,每个孩子的脖子上都会挂着一串巧果,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视而笑,他们笑得那么开心,笑得那么纯真,这样的场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这是我儿时在七夕节留下的美好回忆。
常年漂泊在外,每年的七夕节我都在外地度过,因而巧果的美味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受到了,那种深藏在味蕾里的味道虽然被尘封,可是每当想起,那些温馨美好的画面总会在眼前显现,那时我们还是孩子,我们嘴里吃着巧果,我们奔跑,我们打闹,我们无忧无虑,我们自在逍遥……
网友评论
巧果,巧手做的。
功夫太到家了,欣赏🌺
美食,艺术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