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简友广场想法
那些被冤杀的大儒——“国史之狱”:北魏拓跋焘杀崔浩

那些被冤杀的大儒——“国史之狱”:北魏拓跋焘杀崔浩

作者: 芥子书屋 | 来源:发表于2022-02-24 00:59 被阅读0次

    崔浩是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

    (崔浩)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魏书·崔浩列传》

    南北朝期间,清河崔氏是北朝第一大族。清河崔氏自三国开始崛起,成为山东望族,一共出过十二名宰相。魏晋以来,虽经五胡之乱,但在政治上仍居最高位。崔浩即出于此族。

    崔浩出生于公元381年,字伯渊,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一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人。

    崔浩笃信天师道,向太武帝拓跋焘进言废佛。拓跋焘下令关闭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捣毁佛像,为“三武灭佛”之一。“一境之内,无复沙门”,太子拓跋晃素好佛法,屡劝崔浩不听,朝野间怨声载道。

    云冈石窟第十七窟造像以景穆太子拓跋晃为原型

    神麚三年(431年),崔浩按照汉族的传统思想,规整各氏族的高下。表弟卢玄劝阻他说:“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意做这件事的人,能有几人!你要三思。”但崔浩不听,从而得罪了众多的鲜卑贵族。

    浩大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玄劝之曰:“夫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几人也?宜其三思。”浩当时虽无异言,竟不纳,浩败颇亦由此。——《魏书·卢玄列传》

    神䴥二年(429年),崔浩与弟弟崔览等人著述《国记》。当时,编纂国史的目的,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崔浩不知避讳,秉笔直书,详尽讲述拓跋氏的历史,尤其是在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为人所知的早期历史。

    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国记》修毕,崔浩听信了小人的建议,更把《国记》刊刻在石上。他们在天坛东三里处,造了一个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

    石碑树立在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围观。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他们到太武帝拓跋焘前指控崔浩有意宣扬国恶。太武帝命令逮捕崔浩等人。崔浩被捕后,承认自己曾经接受过贿赂,但实际上并不清楚入罪的真正原因。太武帝亲自审讯他,他也无法应对。

    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公元450年7月5日),拓跋焘诛杀崔浩,清河崔氏同族,包括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无论远近都被连坐灭族。

    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初,却标等立石铭刊《国记》,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而石铭显在衢路,往来行者咸以为言,事遂闻发。有司按验浩,取秘书郎吏及长历生数百人意状。浩伏受赇,其秘书郎吏已下尽死。——《魏书·崔浩列传》

    这段历史被称为“国史之狱”。

    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分析了崔浩被杀的原因。

    在陈寅恪看来,崔浩在废佛问题上与太子拓跋晃的分歧,包括“华夷之辨”的民族问题,都不是崔浩被杀的主要原因,真正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是“齐整人伦,分明姓族”。

    所谓“齐整人伦,分明姓族”,就是说既重家世,又看人品。家世根据“种族”,人品要看“儒学”。他要借鲜卑的统治力,实行高官与儒学合一的贵族政治,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他的人才选拔方式,遭到了贵族的强烈反对,其中,要以原鲜卑的部落酋长为最。

    当时的汉人士族的首领为崔浩,而鲜卑部落的首领为长孙嵩,两人一为冀州中正,一为司州中正,在选举上不可能有共同的标准。鲜卑有政治势力而无学术文化,自然被排斥在崔浩所理想的贵族政治之外。鲜卑部落的反汉化的力量超过了汉人儒家大族的汉化力量,鲜卑贵族借《国记》事,除掉崔浩,是很自然的事。

    这样,崔浩要建立的姓族与人伦、高官与儒学合而为一的贵族政治的梦想破灭了。直到第七位皇帝孝文帝元宏登基时,北魏才进入了一个新的汉化时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被冤杀的大儒——“国史之狱”:北魏拓跋焘杀崔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aa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