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人的小飞机到200人的大飞机,绝不是简单放大的问题。机械系统尚且如此,生态系统就更复杂了,可为什么“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呢?“家国天下”平滑延展的逻辑在哪里呢?
儒家的答案是“家国同构”。意思是“国”和“家”这两级系统,虽然大小不一样,但是系统结构和系统动力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周王朝的治理结构最初就是这么设计的。周王的嫡长子继任为王,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任国君,其他儿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任为宗主,其他儿子给块地单过。
另外,同姓不婚,异性诸侯之间彼此结为亲家,这是一个庞大的裙带关系网,确实是家国同构,天下一家。
所以在那个时代,任人唯亲才是正道。《尚书·周书·牧誓》记载,周武王决定赌一把攻击朝歌时,在牧野发布了战前动员令,列举了商纣王的一大罪状就是,放着自己的同宗兄弟不用却任用外人。
今商王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
可见在那个时代,任人唯亲是核心价值观,是政治正确。
分封制是一个自掘坟墓的制度设计,中央掌握的土地资源必然越来越少,政治和经济权力向末端转移。而且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了,天下一家得以成立的感情基础稀释了。所以300年之后,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被晾在了一边,只是名义上的共主。诸侯国先是卿大夫专权,进一步发展为陪臣执国命。全乱套了,这就叫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引发了百家争鸣,各路精英纷纷提交解决方案。
儒家的方案最直观,就是回到传统。他们认为今天的困境不是周公的顶层设计有问题,而是在执行上出了偏差。孔子不是要机械地照搬过去的做法,而是把重点放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上,他说: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简;丧,与其易也,宁戚。“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我们都知道,矫枉必过正,乱世用重典。如此温柔地回到过去,怕是行不通的。明眼人都知道,孔子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自己也知道,所以他晚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育上,为华夏文明保留些种子,以期我们的民族在度过这一劫后,再创辉煌。
儒家最先提交了方案,儒家的方案又缺乏现实可行性,于是其他家就站了出来,其他家的方案都是建立在对儒家方案的批驳基础上的,所以百家争鸣其实是1+N家争鸣。
墨家说不对,事情坏就坏在裙带关系上。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要兼爱,尚同、尚贤。兼爱就是平等博爱,对应儒家的爱有差等。尚同就是没有阶级,对应儒家的公侯伯子男。尚贤就是谁有本事谁上,对应儒家的任人唯亲。
另外,墨家还提出了一神论信仰,把所有的主张都建立在”天志“的基础上,所以,后世也称墨子为东方基督。
墨家依照自己的理念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学术兼武装团体,为首的称“巨子”,墨子是第一任巨子。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帮派,其力量之大可以左右当时的国际政治。
道家说不对,事情坏就坏在社群的规模越来越大了,(西周初年有上千个诸侯国,由于连年的兼并战争,到了战国初年只剩下十几个了)。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大家散了吧,回去各自过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
《老子》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列子·杨朱》:“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今天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有其自身的发展动力,只会向前演化,不可能逆行回到原始的氏族聚居状态。道家的思想,只能算是中国式的”乌托邦“罢了。
不要嘲笑道家的"幼稚",我们今天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很多挑战面前,我们还不是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缩小问题规模来解决,比如从全球化退缩到贸易保护主义。
法家说不对,你们都太naive了,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现实是人心不古,兼并战争必然造成天下一统,新的天下一统和西周的天下一统是不一样的,区别就在于原先是层层封建的,将来是以郡县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所以礼治要让位于法治,我们的工作重心要从民众转移到君王身上,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要帮助有野心的君王夺取天下,统治天下,我们的工具有三个:法、术、势。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法家中标了。法家成功后,胜利果实让儒家吃着了,因为打天下跟治天下确实不一样,这一点各家都没想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87年后,汉武帝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绵延两千多年的中国正统思想架构,也催生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大纲。
再回到”家国同构“这个核心议题上,总结一下各家看法细微差别。
儒家和法家承认家国这两个系统层次的存在,儒家认为贯穿两个层次的核心系统动力是亲情,法家认为贯穿两个系统层次的核心动力是交易。
道家和墨家认为家国这两个概念本身就是问题,道家要退回无家无国的原始社会,墨家要进化到天下一家的平均社会。
儒家胜出了,其他各家并没有消失,他们的思想融入到了儒家的架构里头,从此”家国同构“就作为一个核心假设,深埋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里了,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行为。
上一篇:《什么是国学4》
上一篇:《什么是国学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