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课② | 书以神采为上

作者: 武道道 | 来源:发表于2018-10-05 12:37 被阅读2次
    1

    认识到临帖的重要性之后,就可以认认真真地开始临帖了。

    进入到临帖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临帖具体要把握些什么?

    临了一段时间还是临得不像怎么办?

    临到什么时候就可以“出帖”了?

    这些问题所呈现的,其实就是临帖过程中如何应对“形”与“神”的关系。

    一、书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如果把书法比作一个人的话,其“神”就是灵魂,其“形”乃肉体。人之为人,根本在于其思想、精神、神采,书法同样如此,光有字形没有精神,只能称“字”而不能称“书法”。

    神或神气,是书法的核心所在。就好比人要有精、气、神一样,无神气,不为书,

    神又分为“共性之神”与“个性之神”。

    南齐王僧虔所说“书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神指的是“共性之神”,也即我们常说的“书法之法”,侧重于书法背后的普遍性的“理”。

    而“字如其人”说的是“个性之神”。人与人最大的不同恰恰体现在审美之中,同样一本帖,不同的人临出来的味道和感觉经常相差甚远。

    如元代赵孟頫和倪瓒,二人均擅长小楷,且其小楷神、气、骨、肉、血俱备,细加品味又会发现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赵字“雍容俊秀”,倪字“幽淡奇逸”。

    但凡历史上的书法名家,都是皆具“共性之神”与“个性之神”,并达到了高度的融合与统一。

    对我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共性之神”当为主要的取法对象。临帖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没有学到共性之前是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个性的,就算有,那也是江湖习气,并非艺术之美。

    形与神都是我们临帖所追求的目标,神为上,形次之,二者兼具方可绍于古人。

    二、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有些书家经常发出“临帖不必形似”之类的理论,实属引人入歧途。

    面对范本,应持空杯心态,学习古人书法的理,如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的基本原则。习得基本之理之后,才可以正确地表现自我的精神气质。

    未经“必然王国”是断然难以到达“自由王国”的。

    站在形与神的角度来看一位书家整个临帖的历史过程,大题可以概括如下::

    形(我之临本与范本比较):不像——像——大体像(甚至不像)

    神(临本所得的范本之神):没有神——我的神无或少——有(越来越多)

    临帖的终极目标,并不是要百分之百和范本相像,而是要兼具神形,更多地站在前人之理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进步。

    因此我们讲求“入古、守正、出新”,入古人之书法世界探寻书法之共性之理,而后承袭其法,以我书书我意,是谓出新。

    清人苏惇元说“初学时,临帖与帖不相似,是学未至也;学成时,临帖犹逼似帖,是不能自立也”。

    清楚临帖必经的三个阶段就可以目标清晰地朝着古人的方向用功了,最终实现不离古法,又有自家神采,从心所欲不逾矩。

    2

    三、抓大放小,由“术”到“道”

    生活中有一些人总能在大事中表现出惊人的整体把控能力,而有些人就不同了,小事处理地井井有条,一遇大事便不知所措。

    一般称能掌控大局的人为整体性思维强的人,这类人能在纷繁复杂的各项事物中,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而轻松地掌握全局。

    将这个思维运用到书法中也一样,有的学书者容易盯着一点一画不放,力求完美,忽视了这一点一画乃是整体的一部分,多一分少一分都会影响整体的审美。

    因而临帖要先抓其大者,再逐步完善细节。

    清人朱履贞说得好:“临摹用功,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形体。”意指就是一件作品的整体艺术感,包括神采和气韵。

    点画形式固然重要,但整体的感觉仍然是第一位的。没有对大感觉的把握,自己临的帖就会逐渐沦于技术层面,缺乏生命力和表现力。

    抓大放小,由技艺之“术”到法理之“道”,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临帖。

    切不可因小失大,更不能自以为是。

    一剪闲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年华,一世浮生一刹那,一树菩提一烟霞。我是武道道,哲学系的伪文艺,爱摄影、爱书法,立志成为哲学系书法写得最好的摄影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法课② | 书以神采为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hq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