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天使也是魔鬼。有时他会让你觉得幸福无比,有时又让你气得跺手跺脚,却无可奈何。自从有了娃后,不间断地看了一些育儿书籍。比如西尔斯的《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伊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最近又看完了杨杰的《让孩子心悦诚服》。每本书侧重点不同,但基本上有一个核心理念:要无条件的爱孩子。
《让孩子心悦诚服》的作者杨杰,最早接触到她是在微信公众号里。有过一段时间,作者发了每天60秒的育儿语音。后来可能因为太忙而终止了,但是会不定期的发布一些育儿文章。这些文章,让人感觉很亲切,又很在理。但文章也渐渐减少了。庆幸的是作者把所有的育儿文章集结成册了。
本书共有四部分五十个章节,每一章节都是通过具体实际案例来分析,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甚至具体到话应该怎么说。如果您家里有个您认为是“问题小孩”的孩子,可以在床头备这本书。为了提升自己的育儿水平,我也仔细地阅读了这本书。深深体会到其实育儿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很多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都是父母身上问题的投射。透过孩子,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问题,通过改变自己,再来影响孩子。
爱孩子,不是对孩子无原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真正的爱,是在他成长的道路上,信任孩子。在他需要帮助时,协助下,而不是控制。
从思想上,摒弃父母权威,平等相处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父母既是参与者又是裁判员,因此要保持中立的态度比较难。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在过去社会中,父母的意见就是命令,作为子女只能服从,子女是父母的附属品。这样可能会教育出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也可能教育出一个特别反叛的孩子。因为孩子的需求在幼年期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在另一个成长时期通过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书中,作者从细节处入手来分析。比如很多急性子家长,看到孩子动作很慢,就会满肚子的怒火,想要训斥孩子。仔细一想,这是父母情绪上的问题,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行动。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行动方式和行动进度。在同一个公司,同一个部门的人,做同样的事情,有些人动作快,有些人动作慢,但都不妨碍大家能做好自己的工作。领导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快,而要求所有人都快。为什么我们看到孩子慢,就会发火呢?潜意识里,我们还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觉得自己有权利来管束他符合自己的要求。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当自己出现一个念头时,要问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我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是真的吗?当我相信这个判断时,我有什么反应?没有这个念头,我会怎样呢?当你对自己问了这几个问题后,你应该会冷静很多。我们需要学会把孩子平等地当做一个“人”来看待,在你与孩子的沟通和相处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极有可能也发生在你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这就是人际交往的问题。常说孩子是天使下凡来教育父母的,也有点道理的。
再联想到自己,即便是现在,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母亲总是会说:“我是你妈妈,你就应该听我的!”不容置疑的肯定语气,我是从内心里反感这样的话。当然父辈也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甚至比我们这一代等级关系更严厉。我只希望自己能改变思想,不再将父母的这种思想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从内心里相信孩子是有自我成长的能力
性善论和性恶论,常常会引起很多争论。本书的作者应该是性善论者。作者认为只要父母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空间,孩子是有自我成长的能力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与孩子相处中出现问题,是因为我们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他们。比如,当两岁的孩子,笨拙地尝试用钥匙开门,总是打不开,急性子的家长就会立刻奔上去说:“你不行的,快让我来!”最为一个孩子,愿意尝试,是很好的一件事。但却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他,希望他能熟练地把钥匙插进去再开门,是不现实的。再从言语上打击他,长此以往,他就会不再愿意尝试,他脑子理总会响起,你不行的。当渐渐长大的孩子不愿意做任何尝试时,父母又会责备为什么会这样,却不自知自己对孩子的一个细小行为会有如此大的影响。
从行动上,放低姿态,学会蹲着说话
学会倾听,捕捉当下的积极体验
在人际交往中,倾听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因素。斋藤孝先生在《如何有效提问》一书中提到,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如果能使用基本的点头附和和换句话说的技巧,会很快地赢得说话者的认可,缩短双方的距离。对于孩子也是一样,在与孩子对话时,我们需要学会放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地看着孩子的眼睛,倾听他的话语,并即使的给予回应。孩子会有一种得到尊重的感觉。
我们中国人总是特别谦虚,稍微有点成绩,即使内心很开心,也不敢很放肆。骄兵必败,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地印在我们脑海里。因此一旦孩子取得什么成绩,就会立刻泼一盆冷水,不可骄傲自满之类。作者在书中提到,那些成功人士,能够成功的很大一个原因,他们有内在的自我激励本领。自我激励,就是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激励自己更努力地向前。当孩子取得一定成绩时,父母要是能够即使发现并予以肯定,孩子的自我成就感会更强一些。作者在书中也特别强调,自夸和炫耀是两回事。自夸是我们对自己要善于捕捉积极的体验,同时也体谅他人的处境,照顾他人的感受。
使用合适的说话方式
在相处中遇到冲突时,冷却情绪后。尽量不使用责备地语气问“为什么”,而尽量地与孩子商量“怎么办”。我们要自己学会用比较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清晰地表达:“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以“我”字开头。在引导孩子表达时,可以建议他们使用“我不想……我想……请求您……”的句式,把意思表达完整。
最低限度地管
“放手”是一门技术活。特别是在我们自认为对孩子负有全部管理责任时,我们也似乎有权利随时加以干预。学会放手,成了一门需要修炼的技术活。 在别处看到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开在春天,也有的开在别的季节。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急,也许你家的花是在夏天开;如果到了秋天还没有开,你也不要着急跺他两脚,说不定你家的这棵是腊梅,开的会更动人。如果你的花到冬天还没开放,你也不要生气,没准你的花就是一棵铁树,铁树不开花,开花惊艳四方,且炫丽无比。真正的园丁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只会默默耕耘,静待花开……”。父母能做的是,静静等待花的绽放,不能拔苗助长。尊重孩子生长的规律,适当时候给予帮忙,但不能强行干预。
知行合一,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也常常是做不到的。在教育孩子时,居高临下地搬出各种大道理,实际行动时,却又是另一回事。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想办法调试,不断地尝试怎样沟通更有效,并积极地反思以后应该怎么行动。说来惭愧,每次当我在看育儿书籍时,就会遵照书中的理念,对孩子温柔些。可是看过书后,很快就会变回原来模样。孩子却得面对总是态度反复的父母。
教育,自我成长,任重而道远。我将会把本书放在床头,时时翻阅,时时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