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呈现本书中关于父母的分类,希望对读者有帮助。
我们可以把家长分为五类:彼得潘式家长、直升机式家长、潮人式家长、copy型家长以及无痛型家长。
彼得潘式家长:特点是不愿长大。他们不愿意承担责任,不能对任何事或者任何人做出承诺。一句话,彼得潘式的人物不愿长大,或者说,一辈子也长不大。这种性格表现在父母身上是什么样子?乍一看,彼得潘式家长很能找乐子,会千方百计让周围的世界变得好玩,希望别人热爱自己,喜欢大家跟自己一起享受快乐时光。但是,快乐一旦散尽,意犹未尽的他们就会情感绝望,孤寂感很快会笼罩下来。
应对方法:勇敢。彼得潘式家长在大胆尝试新事物、带领孩子参加野外探险的时候可以表现的勇气十足,但是勇于冒险和勇敢是两回事。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拥有足够勇气、长大成人的家长,而不仅仅是一个彼得潘式的玩伴。不论时间地点都能制造欢乐,这样的父母可以让孩子更喜欢自己,却不能让孩子在长远的将来净重自己,因为只有讲分寸、守规矩才会给孩子安全感。孩子们需要父母划清界限,如果做错了事情,父母就应该管教孩子;孩子们也需要交谈,就一些难以启齿的话题与父母交流,例如青春期和性的话题。父母只有让孩子知道,一切均在掌控之中,孩子才会觉得安全,父母身上表现出来的勇气会让孩子充满信心。有勇气就有信心,长大成人正式这类父母的终极冒险。
我的反思:父母可能想给孩子制造更多的欢乐,但是父母认为的欢乐并不是孩子想要的。不管是孩子和大人,追求的都是内心的安全感,尤其是孩子。所以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根据地,给孩子指引未来的方向,但是不逼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生活。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当孩子需要时,父母会站在他们身边,给他们最大的支持,这样才能让孩子充满信心的活着。
直升机式家长:对世事害怕不已,忧心忡忡。直升机式家长通常是母亲,他们小时候往往有过可怕的经历,这些经历挥之不去,常常让他们心生恐惧。直升机式家长总是对自己孩子的事情充满焦虑,虽然表面上不大看得出,但焦虑和恐惧自始至终在左右他们的看法。
应对方法:信任。做母亲的应该信任子女,相信他们有能力做的最好,让他们相信周围的世界是安全的,没有人想伤害他们。
我的反思:父母受过一些苦肯定不想让孩子再受这些苦,但是不能过头。父母过多的干涉,有的时候反而会让孩子反感。如果有机会和条件,父母应该先解开自己的心结,让自己健康快乐,才能让孩子勇敢自信。
潮人式家长:子女缺乏安全感。潮人一族喜欢追逐特立独行的时尚风范,对于主流消费群体持抵制态度,认为后者缺乏文化交流意识;潮人们常常身穿紧身牛仔服,脚上是老式的学生运动鞋,有时还佩戴宽边眼镜。新一代的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清醒地了解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养育子女方面拒绝落入俗套或追逐主流,因为在他们自己有限的经验世界之外,几乎不会有其他视角;这些父母追求返璞归真、探索生活的意义,但这一举动很快蜕变为一味地彰显自我和突出个人。在他们从男孩到男人、从女孩到女人戏剧性转换过程中,子女的地位被降到仅仅充当舞台工作人员而已。
应对方法:树立意识。孩子跟潮人式父母生活在一起,会产生身份危机。因为要说一个家庭中的潮人和前卫,只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假如父母占用了这一身份,子女就无所适从了。潮人父母可以继续扮酷,但是要给孩子扮酷的机会,不要把潮人形象放在第一位,要把子女性格的养成放在第一位。孩子需要父母以身示范,给孩子演示长大成人是什么样子的,让孩子期盼长大的那一天,而不是把自己的青春期看做“光辉岁月”。
我的反思:90后已经开始扮演父母的角色了,但是他们真的有能力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吗?或许他们有很多是潮人父母,自己还处在扮酷的阶段,把孩子丢给老人,希望这类父母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与重点。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身上正在经历什么变化?他们期望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如何鼓励孩子在情感、心智和行为举止等方面成长为独具个性的人,而不是要他们长成父母心中期望的模样?孩子们盼望得到父母的帮助,期待和他们一道去探索未来。
COPY型家长:相互依存。这一类型的父母往往下意识地将子女的童年看成自己童年的延续。在他们看来,父母和子女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这些父母看待孩子通常有两种方式:要么将养育子女的过程看做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让他们纠正自己成长过程中犯过得错误,要么只是将孩子看作是“子承父业”的人选而已。以前做过什么,现在也想让儿子去做,而且想让儿子做的同样优秀。
应对方法:一家人,但成员各自独立。孩子和父母是不同的人-----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孩子有何兴趣和爱好?最投入的活动是什么?喜欢做哪些事情?家长们应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允许儿女特立独行。为人父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过去,不要对以往没有实现的心愿耿耿于怀。
我的反思:经常在影视剧中能看到,很多富人逼迫孩子去继承自己的家业,但是富二代反而很逆反。这或许就是上面所说的这类家长。
无痛型父母:麻木不仁。这类父母在童年时期曾经经历过巨大痛苦,程度之深,令他们在内心中企盼这种痛苦不要重来,为达此目的,他们便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让自己远离痛苦,而这样做的一个问题是,他们也让自己远离了仁爱。在生理上,无痛型的父亲通常不去抚摸儿子、不去拥抱他,儿子热切想要得到的任何身体上的接触都被他拒之于千里之外。无痛型母亲对待女儿出现的哭闹行为,总是一顿羞辱:“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也太没出息了。站直了,别趴下,他们每天都在告诉自己。
应对方法:做个性情中人。父母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的过于坚强,这会在父母和孩子面前筑下一面墙,将自己和各种感情隔绝开来,最终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纽带割断。
我的反思:中国很多父母应该都是这个样子,表现的坚强、独立、无所不能,不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痛苦。这恰恰让孩子觉得自己和父母之间距离好大,做父母好难。所以有的时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父母自己的问题。
以上是本书中关于父母的分类,个人感觉几类父母之间还有相似之处,总之父母的问题会投射到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了孩子,请认识自己,最终遇到更好的自己。书中最后有三个问题,请家长思考:你觉得自己是哪类父母?你觉得自己需要什么?在哪些事情上你可以对周围的人敞开心扉,让他们共同帮助你满足这些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