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报到以后,我当然还会像当初在刚刚入职农研院一样,对周边的女孩子做个“扫描”,不过这时候我正在热恋中,“扫描”仅仅是多年养成的一个扯淡习惯。
毕竟是文科班,全班有三分之二是女生。那时候的女孩子都不擅长化妆,或者是不化妆,素面清新且原汁原味,这是我对我们班或者是北大低年级女生“扫描”后的一个基本感觉。不过多数北大女生,就是后来有了一定条件,懂得装扮自己,也能够做到适可而止,更多的美丽,来自她们的自信而不是靠外在服饰和化学品的修饰。
或许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我眼里,只有“珊”是最好的,虽然我们相识不久,但热恋正酣,我似乎已经“王八吃了秤砣,铁心了”,貌似目中再无西施,心无旁骛了。
其实“珊”也很自信,和我这个新科大学生谈恋爱,她似乎并不担心我会在大学移情别恋,毕竟北大女生尤其是漂亮的女生实在是太多了,但她很是自信,没有表现出一丝丝顾虑和担心。
“珊”是1981年高中毕业,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恢复学习,她也算是能够踏踏实实上了几年学,毕竟基础还是没有打好,第一次高考落榜以后,出现了一次不错的就业机会,干脆放弃复读,直接工作。在她看来,她找个大学毕业生结婚是天经地义的。
和她在一起,就文化程度而言,我并不觉得她比我差,双方都觉得我们算是一个社会层面上的人。
我们的相处是坦诚的,认真的,就是奔着未来能够结婚的方向发展。之间的恋爱关系,对家庭、朋友和周围其他人没有任何保留,一切都是大大方方公开进行。
按照我们当时的进度,如果我不是大学生的话,估计到了男25、女23岁,也就是政府提倡的“晚婚”的年龄,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到民政部门扯一张证,把手续办了。
这种速度,在当时的年轻人当中,算是比较快也是比较顺利的。记忆中,那时候年轻人谈恋爱很不“经济”,一般需要谈上三四年,才可能走进婚姻殿堂,更有过分的,马拉松恋爱可以谈七八年,这种“龟速”甭说在当下,就是到了1990年代,也是不可想象的。
为什么需要浪费这么长时间谈恋爱呢?貌似是相互了解,加深感情,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也就是人们对婚姻的一种严肃态度,所谓态度决定一切,我不能不说,1980年代以前的年轻人,对待婚姻的态度,还是很负责任的,“杯水主义”或者“一夜情”,那个时候基本没有什么拥趸,即便是很多人想这样,社会条件、舆论、家庭、乃至亲朋好友、哥们姐们,也会嗤之以鼻。
我倒是觉得,把恋爱婚姻看得严肃认真一点,应该是好事。
到底谈恋爱需要多长时间再结婚才算是合理的,这个问题,到今天也讨论不明白,不过现在一些年轻人认识一两天就“闪婚”,似乎就过了。
如果两个人认识仅仅一年两年就结婚,双方家长或者亲朋好友,必有不少人会站出来大喊“操之过急”,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也算是一种社会态度吧。
有意思的是,我们虽然热恋得蜜里调油,但从不过线。
按照前面和“纯”的交往,几个好朋友都说,我们肯定会过线,难道和“珊”在一起,就假装“正经”了?
其实并不是,那时候有一种说法,两个人如果在谈恋爱的时候过线,算是“试婚”。其实过来的人都知道,谈恋爱过线和试婚,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不过这是那个时候我们头脑里的概念。
如果我们俩真过线,一旦被发现,和双方家长都不好交代,毕竟双方父母都比较保守,肯定会出来指责的,毕竟我们挺顾忌家长的态度。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都很认真,都希望一步一个脚印,一起把后面的路走好。
我们的这个态度,基本上反应了那个时期,年轻人谈恋爱的普遍状况,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
“珊”和她的民资家庭背景不同,对各种政治活动很是积极,典型的一件事情,就是1984年国庆35年大庆。
那次大庆,算是改革开放6年以后的一次成果检验,所以规模空前,
“珊”在单位积极主动报名(完全可以不参加)参加了天安门广场阅兵式后面的群众游行,游行结束以后,晚上还继续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烟花晚会和在那里举行的首都青年集体舞活动。
这些活动在那个年代属于政治任务,虽然如此,在全民充满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激情当中,大家都认为,能够参加国庆35周年天安门广场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荣誉。
我们北京大学在游行队伍当中,生物和哲学系四年级同学,自发打出“小平您好”这种标语,恰是这种在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表达了年轻人甚至是中国人民的那种最真挚和最朴实的一种心声。
很遗憾的是,这次活动我们社会学系1983级本科生,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被派上任务,失去了一次参加国庆节大典活动的机会。
不过这一天,恰好是“珊”生理周期最难受的一天,事前她是可以请假的,但她是他们这家国营大企业参与晚上天安门厂集体舞的骨干队员,她本人也和当时很多热情的年轻人一样,希望参加这一非常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活动,所以不顾一切,坚持要去,并且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这对一个仅仅21岁的姑娘来讲,已经到极限了,不过我确实体会到她在单位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她的家庭,确实有一定程度的反差。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31983级北大社会学系本科新生和系部分教职员工的合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