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年
怀左学长的新书《你越强大,世界越公平》上市了。
拿到书的那一瞬间,我有些恍惚。
像是昨天才看完他出的那本《我这么自律,就是为了不平庸至死》,第二本紧接着就来了。
事实上,学长去年的第一本书已经印刷到十万册,还在台湾和越南出版,冲到了当当网畅销榜的前位。而第二本也迅速成为了当当网新书畅销榜第三名,同时他签约了第三本书。
密集的发力和迅猛的发展背后,是怀左极度自律下的“逆袭”。
没有门道,没有捷径,过去多年的积累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上个月,我的一个高中同学给我抱怨挂科的事情。明明身边都是瞎玩儿的人,偏偏只有自己挂了科。他想不通,觉得世道一点都不公平。
我没有回他,我搞不懂为什么最公平的考试,到了他这里就变成了不公平。
后来我反应过来,原来在他心里,对自己有利才算公平。
可别人凭什么来迁就你?
世界是平衡的,每个人都在通过努力,去决定自己生活的样子。努力不足,能力不够,嚷着不公平的时候也一定少了几分底气。
你越强大,世界越公平。自己强大了,世界自然会对你和颜悦色起来。
那么,怎样变得强大?需要避让哪些坑?我从书中归结了四点,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01.方向和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前几天考研成绩刚刚揭晓,据有关部门预测,明年考研人数很可能突破300万人。
同时,另一份关于考研动机的调查显示:考研大军里,21%的人为了深造,63%的人因为听说硕士好找工作,14%的人因为名校情结,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受父母和身边人的影响。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在盲从。
拿我自己来说,还没正式踏入大学校园时,父母就给我下了必须要考研的死命令。理由很简单,“别人都考研了”。
我没有反驳,只是在想,为什么连成长都开始被机械化了?
考不考研,不是非黑即白的事,也没有对错之分。而这个决定,必须由自己来做,对其负责,心甘情愿地继续走。
这世上从来没有最好的人生规划,遵从内心的,永远是最适合的。
因为对于真正渴望的东西,我们才有足够的动力和勇气去实现。
你不强大,就别嚷着不公平前两天和舍友聊起专业,她说:“我不喜欢这个专业,让我学的我能学下去,但是,额外的东西我不会主动去接触。”
这样的情况在大学校园里太常见了。
就像书中的一段话说的那样:
“习惯了随大流的我们,上着很多我们并不喜欢的课,把十七八岁不成熟时选择的专业煞有介事地当成了终身的专业,而课后又不知道该干什么,最后虚度了光阴,浪费了诸多发展的机会。”
越来越多年轻的我们,在最后毕业的人潮里,变成了“无兴趣、无爱好、无特长”的三无成年人。
没有特别喜欢的事物,对什么都谈不上有多大的兴趣,对当下的生活并不满意,却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干什么。
如怀左所说:“你明明才二十多岁,却活得像个中年人。”
曾经桀骜不驯,意气风发,居然最终在被推着走的浪潮里,说着和父母一样的话。
“曾经想着每天过的不一样,后来一辈子过成了一天的样子。”
早早认命的人,在上班的第一天起,就在等退休。
方向和选择,比努力要重要许多。
人生就这么一次,问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坚定地向这个方向走。不是人云亦云,你的人生,得由自己负责。
02.趁年轻,多长见识
“多去见见世面,长长见识!”
这是我从小到大,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从前不解,觉得每个人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差别不大,现在才慢慢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
书中有一篇文章的名字是《年轻,是用来长见识的》,里面有一段生动写出了人与人的差别可以有多大:
“有的人只看到了脚下,而有的人,一眼望到了天边。”
有不同见识的人,想法肯定不同。想法决定做法,于是,不同的人渐渐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想想多可怕,我们其实不在一个世界里。
有人爱看书,就一定有人觉得装文艺;
有人爱旅行,就一定有人觉得花钱买罪受;
有人爱健身,就一定有人觉得这是自虐。
记得去年双十一,周围人都开始抢购衣服零食的时候,我给自己买了一大堆书回来。路上碰见一个熟人,看那个眼神,我估计他觉得我疯了。
我的想法很简单,因为我一直坚信怀左学长的一句话:“与其省钱,不如投资自己,这是永远稳赚不赔的生意。”
所以,见识不仅影响你看事物的角度,做事的方式,还在不知不觉中,把你归到了相应的人群中。
你不强大,就别嚷着不公平老一辈的人似乎一直很看重“人脉”这个词,到如今还坑害着许多年轻人。
他们误以为,吃饭喝酒就是积累人脉,跑前跑后就能得到人脉,多认识几个人就多了人脉。
可幕落人散后,你和人家顶多是有过点头之交的陌生人。
人脉的本质,是等价互换。而高质量的有效社交,永远发生在势均力敌的人之间。
人和人之间相互成就才能走得更远,努力创造高价值的资源互换,才是聪明人之间维系人脉的决胜法宝。
因此,与其浪费时间向别人献殷勤,不如好好提升能力。
书中有段解读说得好:
“朋友,是靠气质吸引来的。你用一顿几百块钱的饭,就想套别人十几万的资源?人家又不是傻子,你得先拿出值那个价的实力再说。”
我们常说混圈子、混圈子,为什么叫“圈子”?就是因为不同圈子的人,见识不同,导致格局和眼界不同,做的事自然不同。能力不够,你就永远进不了牛人的圈子。
那么,怎样长见识,提升格局呢?
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多读书,多旅行,多体验。说来简单,实践起来还是需要自己用点心。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看过的书,你爱过的人和走过的路。”这句话,不是空话,不是鸡汤,而是句真理。
趁着年轻,多长见识,提升能力,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03.治愈迷茫只有两个字,行动
上周,初三的表弟找我聊天,刚一开口就把我吓了一跳。
“姐,我觉得现在好迷茫啊!”
仔细一问,我又好气又好笑。
“作业好多,好不容易写完又错了好多,马上中考了,周围人都比我考得高,我如果考不上好高中了怎么办?”
我指指课本没好气地说:“先把作业写完,再来和我聊迷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迷茫二字就时刻挂在了年轻人的嘴边,甚至成了一个代名词。仿佛不念叨几下迷茫,都不配当个大学生。
“我们对迷茫习以为常,每天把空虚挂在嘴上,久而久之,我们也变成了迷茫大军中的一员,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书中的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当今的迷茫。
为什么会迷茫?在我看来,大多只有一个原因:
太闲。
怀左在书中对这个问题看得很透彻,因为经常有许多读者向他诉说着迷茫。
谁的青春都迷茫,因为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迷茫不是借口,更不是遮羞布。
他说:“有的人虽然嘴里喊着迷茫,却在身体力行地实践,而你是喊着努力奋斗,却真的在被窝里迷茫了一个又一个早上。”
迷茫不是让你用来抒情的,而是提醒你行动的啊!
《认知突围》一书中也提到过迷茫:当你比以前的自己忙碌一万倍,就不会有难过、无奈和迷茫。
我们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忙起来,行动起来,不知不觉中,迷茫感一定会减少。因为,你在进步和成长。
书里有篇文章叫:《我那么忙,哪有时间去迷茫》
我想改一下:你快去忙,就没有时间再迷茫。
这个世界上,从来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而行动,永远没有最合适的时机,此时此刻正正好。
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行动起来,才是治愈迷茫的良方。
不要期待突如其来的进步,但请坚信日积月累的力量。
04.结果最重要,要做就做好
熟悉怀左同学的人都知道,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其他的都会有的。”
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知乎上有个提问很有意思——用一个词来形容如今的我们。
一个高赞回答是:“浅尝辄止”。
我们这一代人相比起父辈,更精明却更寡断。做一件事的时候,迫切想知道这件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恨不得以最快的速度成长。
所以我们不敢投入全部的热情和心力,怕未知,怕失去,更怕没有对等的回报。
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拿一句“过程最重要,结果不重要”来敷衍他人,敷衍自己。
怀左对此言论的评论很扎心:
“别人不会在意你的痛苦,他们只看见你的结果,因为别人都在忙着赶路,只能看到前方的强者。”
“这个世界,只有成功了的人,才有资格说结果不重要。”
老师不会因为你平时刻苦努力,在考砸的试卷上加几分;老板也不会因为你每天辛苦工作,不训斥业绩惨淡的你。
“这个世界,评判你的标准,只有结果。”
社会从不缺通才,缺的是专才。如果做事心血来潮,虎头蛇尾,这儿尝试一下,那儿掺和一脚,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
“别人把日子过成了诗,而你还是一团乱麻。”
你不强大,就别嚷着不公平是,没有人可以评价你的人生,可真正知道过得怎样的也只有你自己。
到了最后,在所有人眼里都可以接受你的平庸,只有你自己无法接受。
社会就是如此残酷,但它同时在警告我们,要做,就做好。好的结果,方能突显过程的可贵。
纵观全书,其实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
活在当下。
方向也好,努力也罢,书中所有的经验和建议,都应成为当下我们前行的路标。
过去已经过去,未来不可预测,活好当下,是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事。此时此刻,一切都还来得及。
最后,我想将全书我最喜欢的一句话送给你:
“活在当下,有错可以改,有梦可以追。”
共勉。
——END——
扫码就可以购书啦~
你不强大,就别嚷着不公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