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笔记之清朝上篇·三

作者: 承渡5000 | 来源:发表于2018-05-24 09:33 被阅读4次

作者:三思

周更/二篇

康熙晚年时候,九子夺嫡,波谲云诡。

1722年,康熙驾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零10月(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

2013年8月29日,辽宁省档案馆新馆首度展出的“康熙遗诏”,上面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康熙皇帝驾崩后,庙号圣祖。皇帝的庙号,开国称祖,守成称宗,康熙帝名为守成,实为开创”,蒙古、东北、台湾、云贵、闽广都是康熙皇帝给收回来的,说他是千古一帝,不为过!

毛泽东是这样评价的:康熙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打败准噶尔人,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大清国的年号从人们习惯叫了六十来年的康熙年换成了雍正年。

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禛)是一个城府极深,手段极狠的角色,眼睛里容不得沙子,颇有些明太祖朱元璋的作风。

雍正一朝的治法,是极端严刻的。在圣祖康熙时候,群臣颇有结党相争之风。雍正是从九子夺嫡的腥风血雨中过来的,所以深恶朋党,御笔写过《朋党论》,以做戒诸臣。

又设立军机处,以分内阁之权。把六科改隶都察院。以摧折言路的气焰。另设奏事处,令奏事的不必尽由通政司。机要事情,并许直达御前;以防臣下的壅蔽。

这种大权独揽,真有“一人为刚,万夫为柔”的气概。然而鄂尔泰、张廷玉分党相争,仍旧没有免掉。世宗为对付诸兄弟亲王,多设密探,以为耳目。此后遂至刺探朝臣的隐私,格外弄得朝臣都惴惴不自保,只知道小心谨慎,以来免祸。

而之后乾隆的明察不及雍正。而自诩“予智自雄”的神气,却是如出一辙。动辄严词驳诘,有类骂詈。又时时要用不测的恩威,使得臣下恐惧,“待大臣以礼”之风,是丝毫没有的。所以到后来,全剩了一班“阿谀取容之士”,没有一个“正色立朝之臣”。

这是清朝政治的短处。

说清朝,也得说一说那紫禁皇城~

我做不到尽善尽美,接受您宝贵意见后或许可以!!!

相关文章

  • 通史笔记之清朝上篇·三

    作者:三思 周更/二篇 康熙晚年时候,九子夺嫡,波谲云诡。 1722年,康熙驾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

  • 通史笔记之清朝上篇·六

    周更/两篇 清中叶的内乱,起于乾隆末年。 康乾盛世以来,人口迅速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然而政府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土...

  • 通史笔记之清朝上篇·二

    作者:三思 周更/二篇 1661年康熙继位的时候,实际上的大权是在四个辅政大臣手中,四大臣中尤是鳌拜最为张扬,他当...

  • 通史笔记之清朝上篇·四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紫禁城是前朝后寝,以乾清门广场做分界线。 前朝是太和、中和、保和、文华、武英五组宫殿建筑群...

  • 通史笔记之清朝上篇·五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中国疆域达到鼎盛,面积大概有1300万平方公里,直到近代民国时,...

  • 通史笔记之清朝上篇·八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历来,对中原王朝、北京的威胁都是来自蒙古高原。所以修建一个长城挡着!海上防御是中原王朝从未...

  • 通史笔记之清朝上篇·一

    作者:三思 满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16年 这一年,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各部,自称大汗,建立金国(...

  •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七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大清国不屑于同那些被认为是小马仔的西方国家有任何的经济瓜葛。西方资本主义势头越来越猛,清王...

  •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九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列强看穿了纸老虎的清王朝。 而在中国广东,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广东人...

  •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十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洪秀全起事称天王之后,逐渐把大事都交于东王杨秀清,慢慢地杨秀清便专权起来。 没过多久,内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通史笔记之清朝上篇·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uj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