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玩的历史历史择思集
【探史寻缘】“纸上谈兵”的赵括——被成败观念裹挟的良将之才

【探史寻缘】“纸上谈兵”的赵括——被成败观念裹挟的良将之才

作者: 秦宏亮 | 来源:发表于2018-07-21 10:43 被阅读60次

    ”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论断,不断地充斥于我们的耳畔。然此语又无形地包含着一种潜在的隐形前提与基础,即成败得失论英雄早已成为评判人物的主流价值与行为准则。

    每当人们一提起赵括,眼中总是有一丝丝不屑与蔑视。呵!莫非是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家伙?难道就是让堪与虎狼之秦争雄的强赵有生力量于瞬间土崩瓦解的家伙?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loser.赵括同志就这样被紧紧地钉在“纸上谈兵”这一历史的耻辱柱之上,永远地被历史定格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与笑柄。私下认为:对赵括同志这般的脸谱化与定型化,似乎又有所欠妥与不公。

    成语”纸上谈兵”主人公赵括难道就只会空谈?既然能够做到“谈兵”,固然反映出其有扎实的军事理论基础。我们又是否进行过深层次地理性冷静地分析与思索:为何身为将门之后的赵括只能在“‘纸‘上谈兵“?为何赵括同志没有军事实战经验与机会?

    故为洞悉以上疑问,我们有必要好好地了解赵括这位“loser”以及其所处的赵国的环境。

    赵括,赵之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即将门之后。自幼于军中,受乃父与社会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与熏染,熟读兵书与精工军事,能言善辩。用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这难道不是从侧面反映与折射出了赵括的军事理论基础的异常扎实与极度自信。

    首先,让我们了解了解赵括这位所谓的loser的军事谋略:

    1.于公元前280年,即赵惠文王何十九年,在燕昭王励精图治多年以后,由名将乐毅统帅燕军横扫强齐之后,赵惠文王命令赵军统帅马服军赵奢统帅千里远征的疲惫之师在一月之内强行攻克齐之麦丘。然齐之麦丘内有固若金汤般的城池,外有墨家弟子的强力支援,一月之内通过强攻硬战而攻克麦丘无异于白日做梦。在赵括这位“loser”冷静理性地分析与权衡敌我攻防利弊之后,果断地劝乃父兼统帅放弃强攻硬战的作战计划,结果赵奢所统帅的千里迢迢地远征的疲弱之师在我劳敌逸的情况之下攻克齐之麦丘。马服君心里暗自佩服其子括的军事谋略。

    2.强秦攻伐弱韩于阏与,韩国向强邻赵国告急。太史公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到:秦伐韩,军于閼与。王召廉颇而问之:可救否?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赵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由此可见,赵国内部对这次援韩抗秦的行动不甚自信与乐观。然赵括这位所谓的loser建议乃父兼上司利用秦韩两国对赵国是否援韩相互猜忌与迟疑,大财秦之名将胡阳统帅的攻韩的虎狼之师。呵呵!赵括这位所谓的loser竟然懂得应用信息不对称的三方政治军事博弈策略。仅凭此点,就远胜于无限与绝对崇拜迷信武力强权的西楚霸王项羽。亦可由此可见,赵氏父子的深谋远虑与卓越的军事智慧才能绝非一般。

    在秦赵两大强国对峙与长平期间,廉颇采取坚壁清野免战牌高悬的策略,或是由于赵军急需一场胜仗以鼓励士气,或是由于赵国上下以为廉颇频频失利,不敢再战,或是误中秦国所谓的离间之计,或是赵国内部严重政治派系斗争以及小人言语中伤。总之,老将廉颇被换了下来。赵国名将望诸君乐毅认为能够指挥长平之战的人物有:赵之名将李牧,新附于赵的齐之名将安平君田单,望诸君乐毅本人,loser赵括四人。由此亦可得知,赵括这位所谓的loser不仅只会纸上谈兵,更有担当一面的军事之帅才。

    在长平之战中,赵括代替廉颇主帅,适时调整军事部署,积极主动寻求战机,出其不意地大破秦之另一员虎将王龁统帅的虎贲之师。故而,秦昭襄王嬴稷方調秦军精神支柱与王牌被人称之为“人屠”的白起为将,秦昭襄王嬴稷尽发国内精甲壮士,亲自于前线犒劳秦之健儿,坐镇野王。由此可见,秦国对赵括统帅与长平之战的重视程度,以及从侧面间接地折射出的赵括军事上的能量究竟有多大!

    由于loser赵括统帅赵军多次击败秦军之精锐,白起见赵军渐有收复失地之势,且又滋生骄傲自满之心态,于是白起军联合王龁军,司马梗军,野王军几部形成包围之势。对内粮草严重不足,出现了”人相食”之现象。(当然被食对象乃是老弱病残之类)。赵括统帅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依然镇定自若。私派赵军中英勇之士暗刺敌方统帅白起,致使白起受伤。精选酷似自己之士穿其铠甲,迷惑敌方,只不过是功败垂成。但赵括同志在采用调虎离山与金蝉脱壳之计。(看来刘邦则是学的赵括的逃生策略,项羽在不好好读历史,若是多精读这段历史,刘邦这只瓮中之鳖岂能逃掉?若如此,估计历史大概就由项羽书写了)最后,突围无效,赵括军采取诈降形式来求从长计议,这无不体现着军事统帅独具特色的特征:冷静理性,忠诚,足智多谋,永不服输。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派遣人苦苦寻求赵括尸首,不得,只求得赵括的铠甲与配剑,白起极为伤心,以衣冠厚葬之,取赵括剑自用。这直接体现出白起爱惜将才赵括,也折射出赵括之将才绝非常人(能够被大秦第一名将白起心心相惜的人,军事才能可想而知)。

    在看看外人对loser赵括的评价:

    1.太史公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中括母与赵孝成王丹写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其母上书于王曰:括不可以为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侍其父,时为将,多所奉饭进食者以十数,所支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授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

    我们可以看出:赵括其母并没有直接说明赵括军事才华不足以为将,若是赵括果真不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其母必然以不堪军事重任而告诫君王。

    历史就是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相对的动态平衡,即是主管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统一。

    让我探讨探讨括母当时主观动机为何?

    1.不想也不愿让赵括指挥或参与长平之战,打算委婉地拒绝赵王的认命,保全儿子括的生命与赵氏家族。毕竟赵括这次指挥的战役对方乃是虎狼之师强秦,喋血疆场与殒命沙场的可能性极大,用括母与括父的话说乃是:兵者,死地也。2.为了试探赵孝成王丹启用赵括这位年轻的青壮派军官的诚心与决心,是否能够做到用人不疑。3.用已经亡故的马服君赵奢的话语来说到:赵括不可为将的原因,死无对证。赵奢到底说其子不可为将的话,根本不得而知。4.一旦赵括帅军失败,赵氏家族势必要收到牵连,故而为了保全家族利益也要极力阻挠赵括拜将。5.赵国内部严重政治派系斗争,政治腐败,小人充溢整个朝堂。又怕功高震主之嫌。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曾评价赵括: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我们不禁发现:为何蔺相如对赵括的评价与望诸君乐毅对赵括这位青壮派军事将领的评价如此泾渭分明?

    总之,括母通过赵括与乃父赵奢相比,来达到委婉地劝赵孝成王改变认命。

    我们再仔细看看括母认为赵括不能为将的具体凭据:1.”东向而朝,军吏莫敢仰视之”2.“王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

    关于第一点,就莫非证明赵括不是军事帅才?呵呵!看看多年以后得西楚霸王项羽的情况。“项羽召见诸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军吏远远不同于诸将,军吏乃是属于赵括的下属,而诸将乃是与项羽平级互不统辖。括母不知治军不仅需要“德服”,更需要“威服”尚可原谅,难道在盛产名将的赵国能够历经百战而脱颖而出的宿将能够不知?当时人不知道以威服而治军出名的战神项羽,难道后人还不知道项羽吗?项羽以威服则为英雄战神,赵括以威服治军则绝对不可,也绝对不能为将?为何后人对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末路英雄的评价反差如此之巨?难道就是因为项羽有过破釜沉舟般巨鹿之战的辉煌?

    关于第二点,也不能直接证明赵括并非绝非帅才。让我们看看两员虎将之例:秦之宿将王翦与汉之骠骑将军霍去病。太史公在《史记》中写到”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王翦至武关,使使还请善田五辈。”莫非名将王翦这样做是为了韬光养晦,是自污名誉,是明哲保身,难道赵括就不可能自毁名誉与明哲保身?就凭此点,就认定赵括绝非帅才?真是可笑!或许王翦是成功者,而赵括只是众多失败者之一。看看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写到:“其从军,天子为遣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此多类”。由此可见,西汉名将兼外戚霍去病虐待士兵远甚于赵括。难道外戚兼成功将领可以虐待士兵,田吏出身的赵奢之子赵括就绝对不可以虐待士兵?再者,虐待士兵就一定不能军事帅才?请明白,军事自然离不开威望!

    以赵括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与青壮派军官,其实是在猛将如云的赵国很难考军功脱颖而出,给其所提供独自建功立业与积累经验的舞台异常狭窄与机会十分罕见。赵国虽然是新兴的国家,但其脱胎于西周姬晋,由于强大的历史惯性与惰性作用,宗法势力依然十分强盛(以平原君为代表)。名将老龄化趋势异常明显,青壮派军事将领不能够前仆后继地及时补充,人才发现与跻身于机制与通道严重阻塞瘀滞。再加之,赵国内部政治派别林立,党同伐异异常严重,以及职业分化导致文武殊途现象,为了能够最大化地攫取权利,势必文武合璧,相互内外援引。正如赵国所谓的”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美谈,秦国白起与穰侯魏冉的相互援引。例如,秦之后期名将王翦,在穰侯魏冉为秦相之时,频频任用政治同盟白起为主将,使名将王翦打压得毫无建功立业的机会与舞台。同理,以赵括为代表青壮派军事奇人,亦在赵国所谓的”将相和”之态下打压得毫无脱颖而出的机遇。

    总之,要是给赵括为代表的新进青壮派官员独当一面的机会,谁还会在纸上谈兵?”纸上谈兵”其实是新进人员由于没有机遇与舞台的无奈与悲感。

    ”纸上谈兵”主人翁赵括,极有可能是一位过早夭折的军事奇才与帅才。只不过是功败垂成而已。或许成功的军事将领”一将终成万骨枯”,而赵括这位所谓的loser”一将未成而几十万骨枯”的原因吧,使其永远地成为了只会空谈不懂权变的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估计是赵国人民对赵括救国才能的失望与因痛丧亲人的迁怒及赵国君臣的推脱责任吧!

    一位名将横空出世,乃是一系列内外因与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而,赵括乃是一位被成败得失观念所裹挟的末路英雄,一位被千百载来被人们脸谱化的军事奇才,被人们遗忘在历史长河里的军事帅才。

    建议大家:起立,想这位被了数千年历史黑锅的失意英雄赵括深深致敬!

    不知究竟是赵国辜负了一代名将赵括,还是一代名将辜负了赵国对其的厚望?谁能告诉我:真实答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大小白杨:历练少了,刚开始就指挥灭国大战,难为他了。且赵国综合国力远弱于秦国,唯军事可稍加抗衡,灭国大战谁去都很难打赢,除非秦国犯错,但没有除非。
        大小白杨:@秦宏亮
        👍👍👍
        秦宏亮:@大小白杨 深表赞同
        秦宏亮:@大小白杨 确实是

      本文标题:【探史寻缘】“纸上谈兵”的赵括——被成败观念裹挟的良将之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xh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