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到底是干什么的?

作者: 正言锋语 | 来源:发表于2017-06-10 21:23 被阅读26次
    (图片来自网络)

    学校到底是干什么的?

    这个问题在近代以前的中国是不存在的。因为,在废除科举之前中国没有学校。很久以来,读书方式主要是靠私塾、自学和亦师亦友间的交流等三种方式来完成的。后两种自不必说,仅私塾而言也不是学校的概念和形式,而是家族或村办学堂,在里面就学的孩子与老师大多是有着或多或少的宗族关系的。读书需要面对的学习范畴也很小,特别是明清以来,主要就是朱熹注的《四书》。

    这些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直至1980年代以前,读书都不是每个中国孩子成长的必由之路,九年制义务教育要到1986年才被国家以法律形式确立,因此一直以来绝大多数孩子不读书是一种常态,家庭教育以及非智力因素培育才是教育的主流。也正是基于此,中国人大多是“首孝悌次见闻”、“不识文但知礼”。

    从1986到2016的30年义务教育,彻底改变几千年来中国人接受教育的习惯。这其中学校到底是干什么的?至今还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

    尽管没有定论,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现代学校是顺应着现代知识体系建立起来的,其与中国传统的私塾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人类数千年完成积累的知识灌输给孩子。在这里,我只能用“灌输”来形容学校教育和学习,因为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的标志——初中会考,其考察科目最起码包含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内容。怎么能想象一个孩子要在短短九年时间内完成为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并记忆呢?

    然而,这就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基础与核心,就是要在短短九年内带领孩子领略人类知识数千年的发展成果。因此,现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孩子的智识教育问题,而不是把孩子本来就有限的时间浪费在培养孩子的个人品德、行为规范、学习习惯上。这些都是家庭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这样说,从孩子出生到其进入学校,家庭教育的全部就是在为之后的学校教育做着准备,这其中包括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同理心以及人际交往技能等等非智力因素。

    当然,学校教育也不是说完全不去兼顾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而是不要把培育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刻意地去作为一门课程,特别是在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上不要刻意去拔高其意义。这些课程的存在价值也仅仅是为孩子拓宽学习的眼界和知识的领域,真正要培养孩子对运动的爱好、对绘画、音乐的兴趣,只能是在学校之外的家庭中。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学校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就是一个伪命题,而且是真正增加孩子负担的罪魁祸首。纵观每一次强调“素质教育”之后,结果往往是孩子原本的学习任务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不少新的任务。就如把体育纳入到初中升高中的加分范围后,确实调动了孩子们的运动积极性,但是仅仅是把这些运动视作了另一种考试而已,孩子根本没有从中获得任何乐趣,感受的是满满的负担。而一旦通过考核,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原本就缺乏运动的氛围和习惯,孩子往往就把那些运动扔到了一边,因为高考没有体育加分了。

    因此,父母只有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功能定位,不要把学校教育的职能揽到家庭教育中,也不要把家庭教育的职责推到学校教育中,才能给于孩子更好的教育,也才能真正让自己的孩子减负,活出轻松和快乐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校到底是干什么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yc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