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之前听到父母的语言这几个字,我可能最多的理解是父母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说的话,听完这本书让我明白:父母的语言包含着语言的数量,语言的氛围,语言的效果等等方面。其中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思考是:通过语言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就是需要我们帮助孩子形成“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而缺乏能力并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放弃才是”这样的观念。是的,对于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和孩子交流,还需要运用恰当的方式才能有最好的效果。
本书中说的亲子沟通原则:3T原则,对于我来说还是很受用的。
第一个T:说的是共情关注。
简单点说就是孩子关注什么,父母就关注什么。即便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及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每次给家里的娃拿着一本图画书讲故事的时候,都会演变成问答题,当我的开始我的故事之后,一句开场白讲完,我以为他期待着下一句,但现实是他会指着地上的废纸跟我说:妈妈,强强要把他扔垃圾桶。然后一种无力感延伸,有时候就会跟他说听故事要认真听,不然妈妈不讲了哦。有时候想想又好气又好笑。今天读到了共情关注,我也算是明白了,其实孩子可能不喜欢当时环境下我给他讲故事这件事,或者说他还没有到达能时刻关注的程度。而我却要以自己的方式去希望他能够做到。这也是我要深刻反思的地方了。
第二个T:充分交流
这个原则中充分是关键点,充分就是对我们交流的语言进行拓展。有一天我下班后陪小孩去骑自行车,正好碰到三楼的差不多大的小朋友,然后我跟儿子的对话就产生了:
“妈妈,姐姐后面”说着用小手拍拍后座。
“你是想让姐姐做到你的车座后面是吗?”我反问他。
“嗯,让姐姐坐到后面”
“那你要怎么跟姐姐说呢”
“姐姐,坐后面”
“让姐姐坐谁的车后面呢”
“姐姐坐强强的车后面。强强骑”
虽然最后没成功,但是我发现不断的引导他说话后,他能够更详细的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了。而不是简单的用一个词来表达。如果我们很聪明,当孩子做一个动作就能明白他想说什么,那么孩子说话的欲望就少了。有时候当个笨妈妈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第三个T:轮流谈话
在谈话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创造开放式的问答,有时候我们会习惯性的问孩子:你是不是饿了,是不是不喜欢这个。他们的回答只需要说是或者不是就可以了。如果我们换成这样问:“你饿了想吃什么,你喜欢什么”。这样的问题,会更加利于孩子去思考。这点确实让我感到惊讶,平时生活中基本没有考虑过这样的说话方式。庆幸自己现在听到了这本书。能够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妈妈,来陪伴孩子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