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岔路口

作者: 山千黛 | 来源:发表于2017-08-02 16:34 被阅读103次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上个世纪最惨痛的一幕,百度百科给出以下统计数字: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

对于这样一段历史,我们会反复的去思考:是什么力量推动历史的车轮,形成这样的局面?历史是否曾有另外的选择?各国首脑在这段历史中,又曾经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起到了哪些关键的作用?

伊恩·克肖做出了同样的思考。在《命运攸关的抉择》中,他整理了大量历史资料,重点探讨了“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的制定过程。从各国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当时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到领导人的个人意志和政治诉求,每一个决策都是在复杂的环境下、经过多方探讨做出的。这些决策,改变了世界格局,牵涉到千万人的性命,可谓“命运攸关”。而在回顾这些命运攸关的抉择的制定过程时,最常看到的描述是“剩下的选择已经不多了”、“面临的选择非常有限”。通过分析,伊恩·克肖认为,这些决策,大多数都是当时环境下的必然结果,所不同的可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必然的背后,自然有其充足的逻辑。

为什么如此规模的战争一定会发生?

在当时的情况下,德国、意大利、英国、苏联、日本、美国,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内忧外患,各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一战的阴影还未散去,每一位领导人也都有各自的困难需要解决。假设某位领导人做出与历史上相反的决定,是否二战就完全可以避免了呢?这是从上帝视角做出的乐观假设。在历史中,每个国家面对的都是重重迷雾,很难将复杂的国际关系看得清晰透彻并精准预测未来。所能做的都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尽量把握自认为正确的方向。国家领导人虽然是决策者,但所有决策并不是完全任由个人意愿左右,国家领导人是一定意义上的民意代表,并且也需要同相关机构和人员协商,形成最终决策。即使是那些高度集权的独裁者,也需要考虑国情,或者用自己的思想影响或者引导下属官员和民众意愿。所有决策都是根植于国情基础之上的。领导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对决策做出一定的影响,但彻底改变却不太可能。

伊恩·克肖经过仔细的分析,认为这些历史性的决策,多数都是符合当时需要的历史必然选择。那么为什么如此规模的战争一定会发生?根源就在于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的扩张意图。原本是这几个国家想要侵略其他国家的领土、占领不属于本国的资源,但它们偏偏都将自己包装为“受害者”“弱者”的姿态,对公众强调面临的威胁和困难,制造出非常的压迫感,增强民众对扩张的支持。我们看到,这几个国家中上层的官员,尤其是军方官员,都非常支持并主动推动扩张策略。德国西线入侵波兰、法国,又在东线入侵苏联,意大利进攻北非、出兵希腊,日本入侵中国,又南进太平洋,所有这些决策中,都有各自国内势力的支持和推动。而被侵略的国家自然要奋力反抗,保卫自己的国土。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轴心国的扩张意图存在,不管中间经过怎样的发展过程,这种战争最终都无法避免。

为什么同盟国能取得最终胜利?

美国加入战争自然是二战中促使同盟国取得最终胜利的最重要的一个转折,而这结果早在美国不宣而战之前就已经注定了,这也是多方促成的结果。原本美国是不参加战争的,民意也以反战态度为主,并长时间保持这个态度。改变是一步一步逐渐产生并扩大的。

英国始终在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援,丘吉尔努力与罗斯福建立起信任,并坚持不懈的争取其支持和进一步的援助。从美国开始为英国提供援助开始,英美两国之间的关联就越来越紧密,支持力度逐渐增强。美国对日本的经济上的制裁和禁运,刺激了日方焦虑的神经,为了从其他渠道获取资源,日本扩张的野心变得更强烈,也更愿意铤而走险采取进一步行动。德国最初并没有把美国列入关注范围,双方也尽量避免产生正面冲突,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和平的状态。但随着美国介入的越来越深,尤其是日本与美国逐渐剑拔弩张的关系,为了将日本与自己紧紧地绑在一起,德国对日本表示了全力地支持。当日本表面和谈,背地做好军事准备,通过偷袭珍珠港宣战,德国也主动对美国宣战。美国国会和反战的民意都是罗斯福试图参战的强大阻力,而偷袭珍珠港给了美国民众一个强大的推动力,让民众支持对日宣战。

从美国参战的整个转变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国之间关系交错,各自有不同的利益考虑和冲突,每做出一个决策,都会牵动各国后续的行动,一环扣一环,经过一系列的因果反应后,才导致最终结果。但其实,美国参战只是时间问题,发条只是逐渐在上紧,引线早已被埋下了。

从《命运攸关的抉择》,我们看到,二战历史上这些我们现在看来或许觉得很不可思议的决策,其实是有着背后的充足逻辑的。站在历史的岔路口,每一个国家的选择其实并不一定有那么多,综合衡量之后,选项可能会非常有限。领导人可能会施展能力做出一定的影响,但不太容易翻云覆雨、彻底改变。国是策略,自有其内在需求和外在限制为基础,整个国家做出的基本都是符合国家利益诉求的最合理的选择。站在历史的岔路口,每一个国家都会尽力踏上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条路。

2017.08.02雾凇

相关文章

  • 叩问历史

    站在历史书密密麻麻的年代表前 我回望历史 站在山河沟沟岔岔的河床里 我叩问历史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

  • 站在历史的岔路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上个世纪最惨痛的一幕,百度百科给出以下统计数字: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

  • 站在历史的路口等美联储降息

    1 去年年底以来,美债期限利差持续下降并维持低位,5月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数7.5万人同样不及预期,大幅低于此前3个...

  • 站在路口

    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站在路口的我们也会迷茫,也会焦虑。 哪一条是正确的路,我们无法...

  • 站在投票的路口

    站在投票的路口,我窥看了一下我的欲望深井。 一直我对于网络拉票、投票是不以为然的,也深深知道这与被投票的水平无...

  • 站在秋的路口

    站在秋的路口 怀念春的妩媚 怀念新鲜初放嫩芽的绿 还有百花争艳的芳菲 站在秋的路口 怀念夏日骄阳 怀念蜻蜓舞动斜晖...

  • 站在秋的路口

    本次陈列黄色作为主色,藏蓝色作为辅助色,靓丽的黄色时尚大方,有着太阳般的光辉,在这个秋风瑟瑟的季节里,黄色显的更应...

  • 站在抉择的路口

    毋庸置疑,白的一番话对我有很大的触动和影响。 他说: 有木有想过创业? 再浪一两年就老了。 固定的工资呢?像婚纱摄...

  • 站在秋的路口

    散文2018.08.08 站在秋的路口,依偎秋的怀抱,看一片落叶渲染了秋色,看一季落花沧桑了流年。 冷秋、冷晨、冷...

  • 站在冬的路口

    秋风伴随着秋雨 落叶回归着大地 站在冬的路口 回望这秋的色彩 回望这秋的飘香 回望这秋的浓郁 在这秋冬交替的时刻 ...

网友评论

  • 清澈的北风:沙发:clap:
    山千黛:@清澈的北风 真的慢,业余时间全用在看书了:joy:
    清澈的北风:@山千黛 我现在可不认为你读书慢了……:clap:
    山千黛:谢谢局长鼓励,会默默写的。我特别喜欢群里公告最后的话,“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我就属于不能着急的那波。:smile:

本文标题:站在历史的岔路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ky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