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和“权势”:上官婉儿的一生
案:上官婉儿为一贵人,长于诗词歌赋,又其精于吏事,操纵朝政,历仕武周、中宗朝,权倾一时,兹考究其政治升降,以探析朝廷政治之变迁。

上官婉儿,武后、中宗时期的宫廷女官,活跃于政坛和文坛之间。复旦大学仇鹿鸣老师经过考证业已指出,上官婉儿的形象可以用“才女”和“权势”两词来概括,窃以为都切中要害,形容非常贴切。《旧唐书》卷51《上官昭容传》有言,母亲怀婉儿时“梦人遗己大秤”,当时就有算命者言:当生贵子,而秉国权衡。没想到竟一语成谶,其“专秉内政,果如占者之言”。上官婉儿的文学词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是为何仇老师称其为“才女”;而其“权势”形象则需要具体结合相关史实来分析,考察上官婉儿在政坛的起落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探讨武周、中宗及玄宗朝政治变迁的一个过程。

出身凄惨
据《旧唐书》所载,上官婉儿祖父上官仪为西台侍郎仪,因替高宗起草废除武则天之诏书,被武曌斩杀,株连全家。上官婉儿父亲同样被诛,母亲带她一同被配于掖庭为奴,当时她尚在襁褓。等她年龄稍大时,有文词天赋,“明习吏事”。上官婉儿的出身不可谓不凄惨,自小家道衰败,父亲去世,随母亲到掖庭,人世间之冷暖了然于心。其历经悲欢离合,善于察言观色,是其日后得以步入政坛的一大资本。

幸得赏识
考察其一生,发觉其转折点是在十四岁见武则天时,(《新唐书》卷89《上官昭容传》),按律她忤旨当诛,却深得武则天赏识,武氏便惜其才不杀,只是“黥其面而已”。自此她得到任用,步入政治,内掌诏命,得以起草诏书,中宗时“专掌制命”,不久便被封为昭容。
政坛沉浮
不过正史两《唐书》对其丑行丝毫没有隐瞒,皆批评其与武三思淫乱,还指出其敕令多推尊武家而排斥李家。此时皇太子李重俊对上官婉儿的行为非常不满,加之自己非嫡出,皇位继承权也不固定(参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最终发动“景龙政变”,旋即失败。李重俊杀武三思、武崇训后,搜捕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此时逃至中宗及韦皇后处,扬言“观其(李重俊)此意,即当次索皇后以及大家。”中宗和韦皇后听话勃然大怒,遂带着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登上玄武门躲避兵锋,令右羽林将军刘仁景率飞骑二千余人,屯太极殿前,闭门自守,李重俊最终兵败被杀。此次事变中,上官婉儿崇武排李,长于政治,凭借其政治经验和政治手腕,在这次政变中保住了性命。


两《唐书》对上官婉儿的文学贡献还是给予了肯定,都指出其上言招揽文学雅士,赋诗唱和,促进了宫廷诗创作的繁荣,上官婉儿的作品甚至为时人传诵。这也是其在文学史上真正贡献在于她主持着武后、中宗时期的宫廷文学活动,不仅仅影响当时,还推动力唐诗在形式上的成熟,也促使唐诗在意境风骨上向盛唐过渡。至于她与崔湜私通,使其得以引知政事,也被正史记录下来。

及韦后毒死中宗意欲谋反,上官婉儿卷入其中,牵扯进残酷的政治斗争当中。后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以禁军官兵攻入宫中,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所有韦后党羽,拥立其父李旦。上官婉儿将其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以证明其站在李唐皇室一边,希望李隆基能开恩。但李隆基并未接受,而是斩杀上官婉儿于旗下,上官婉儿的生命也就此终结。
要之,上官婉儿起于武曌,权势极盛于中宗,直至李隆基政变方才以身家性命不保的结局结束其传奇的一生。上官氏一生跌宕起伏,一生经历可谓丰富,正反映了武曌执掌全局,景龙政变,韦后乱政及唐隆政变等事件,正是武周政治回归李唐皇室历程的一个侧面。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仇鹿鸣:《碑传与史传:上官婉儿的生平与形象》
罗时进、李陵:《唐代女权文学的神话——上官婉儿的宫廷诗歌创作及其文学史地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