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是美国著名的惊悚小说大师,写过一系列的恐怖故事。”我第一次看到这有些愕然,不过转念一想,《肖申克的救赎》全片的确充斥阴沉压抑的气氛,说是“恐怖”也不尽然有误。从原作者的身份可以看出《肖申克的救赎》本身也不是在讲一个温馨浪漫的励志越狱片,而是以罪孽丑恶堆砌起的救赎故事。
相信大多数人都已看过影片,在此就不重复故事内容了。《肖申克的救赎》的的确确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无愧于其在影史的崇高地位。对自由的探讨,对希望的诠释,包括对黑暗扭曲的监狱万象的揭露与批判都显示其内涵深度与广度的不同凡响。但作为一部好莱坞出品的励志影片,由畅销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难免沾染好莱坞式的剧情与语调风格,对于现实的批判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人物刻画多少显得单薄无力。除开男主男配外,其他角色更多是作为剧情的附属品,被典型化、脸谱化。但在短短一百四十二分钟内,能展现给观众一个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作为一部剧情片来说,《肖申克的救赎》足以称得上“完美”,至于一二瑕疵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本片结尾部分“基督山伯爵式”的复仇剧情既是剧情的高潮部分,也是电影主旨的点睛之笔。我不太同意批判这段剧情“落于俗套”的说法,毕竟“俗套”的另一种解释是“经典”。现实中或许没有如此“传奇”的桥段,但电影终归属于艺术品,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如果过分追求现实性、必然性,那么大家都写纪实文学,拍纪录片得了!艺术之所以被创造出来,为的不是单纯模范自然,而是将“本我”与“实在”相结合以创造出既具“神性”,又具“兽性”的存在。电影也不例外,《肖申克的救赎》正是用这样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情节将全片的脉络引向最终的归宿——希望。这一刻,观众积蓄已久的情绪霎时间喷涌而出,得到了只有电影才能赋予的享受与释放。电影之美,不过于此。无论是文学、美术、音乐、还是影视,接受美学的艺术都是相仿的,或作品牵引客体,或客体与作品中孜孜寻觅,我们寻求的都是感性的触动与理性的启发。尽管情感的爆发只是一时的,而思维的启迪才是长久的,但情绪的宣泄却是必不可少的。倘若人人都只麻木地、僵硬地、机械地进行思维活动,摈弃一切心绪波动,那么人将不人,而将“三体化”。再者,如康德所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我们所从事的一切终将回归自我,再严肃的理性、再严谨的逻辑、再严密的思考都逃不出“为人而思”的终极目的。我们所做的一切,至少现在,是为了幸福。
再深入地谈,我推崇“为艺术而艺术”,但不代表是为了纯粹客观的目的。艺术是主客体结合的升华之物。在结合的过程中,真正的成果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心灵,是碰撞中溅起的思维的火花,褪去的是腐朽,结出的是精华。如若在结合中参杂其他物质,轻则在锤炼中多费功夫,重则直接导致精华的变质。人的生命,生命的生命,在广袤无限的洪荒宇宙中,“能动”的生命、存在思维的生命的意义归属何方?我想走到最后无疑是“回归”。回归什么呢?那是原初,原初的意识。所以,我选择“为艺术而艺术”,因为那是生命的终极目的。
《肖申克的救赎》中最能引起人们思考的无非“自由”和“希望”。墙里墙外的不同,自由自然而然被最多谈起;无期与未来的冲突,希望便成了白日说梦的笑谈。故事的叙述中,自由似乎被浅浅带过,相反,希望则是大说特说。安迪在肖申克监狱中凭借自己的力量为狱友带来的东西,与其说是希望,倒不如说是自由,但作为核心的自由却被有意无意地雪藏了。诚然,作为一部励志片,一部好莱坞片,一部典型的美国片,“希望”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噱头,而自由反倒容易吃力不讨好。不过,影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希望这般形象地描绘出来,引导观众进入故事、深切地体会希望的消逝与再现,最后得到心灵的重生,这确实难能可贵了。至于再同时阐释“自由”这一个抽象而宏大的概念未免强人所难。但《肖申克的救赎》对内涵着墨部分的浅显是不可否认的。
在此,我们追根溯源地谈一谈自由与希望。对待一切概念,我们首先都要辩证地看待,逻辑地思考。唯有如此,方能真正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不至于信口雌黄、不成条理。
笼统地说:自由是希望的基础与条件,希望是自由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肖申克监狱中,希望之所以是天方夜谭,正因为那里没有自由,犯人连解手都要报告被允许后才可以去,所有的一切都严格规划,没有半点选择的余地。时间久了,甚至连犯人自己也都习惯了“被安排”,丧失了“自由”的能力。对他们而言,假如连自由都不以为意,那“希望”又从何谈起呢?我希望明天被安排、下个月被安排、明年被安排、余生都被安排吗?这不是希望,是惯性!而这种惯性已深深地烙印在了他们身上,老布、瑞德无不受其所困扰。他们在长久地禁锢后丢掉了希望,再无法适应有无数可能性的生活。希望并不是先天所有的,它不是玄玄乎乎的存在,它只不过是未来的可能性的叠加总和,是一种选择的趋向性。它会诞生在长期自由和充满希望的土壤中,也会枯萎于束缚和绝望的监狱里。如果连选择的可能性都没有,那么希望也无从谈起。自由一定是第一性,而希望是第二性。希望是很美好,很灿烂!但想想看,安迪如果不是逃出肖申克监狱,又怎能兑现自己的希望,又如何活得美好灿烂呢?由此可以明白,只要一息尚存,就决不能放弃希望。因为你是自由的,你就是有希望的,希望的消亡不是客观的结束,而是主体自由的丧失,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希望才真正消逝。而相同的,要想获得希望,必先取得自由,唯有当我们有选择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懂得什么是自己的希望。除此之外,希望对自由的“反哺作用”也值得注意。我们强调“自由”的第一性,不在于抹煞“希望”的能动性。只是在未有自由的情况下,所谓的希望仅是模糊的、想象的、偶然的。它或许能对自由产生推动力,但不可以直接简单地称呼为“希望”,只可命名为“希望之雏鸟”。
《肖申克的救赎》在影视圈赫赫有名,对希望的完美注释也成了流芳影视史,为后人所瞻仰的经典之作。讴歌人性之顽强坚定、生命之自信向上、希望的美好等精神隽永绵长。正如介绍所述,这是一部励志大片。当你颓丧失意时,看看《肖申克的救赎》,看看浴火重生的安迪,自己一定会重新振作,再度前行。
怯懦囚禁灵魂,希望还你自由。
2018.11.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