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语,寝不言。”这句话出自《论语·乡党》。译文是: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我以前也一直是这么理解的,直到某次参加国学讲座的一次就餐经历,我对这样理解产生了疑惑。
和所有国学讲座一样,那次国学讲座也很讲究国学礼仪。走进饭堂,前面醒目地写着“食不语,寝不言”,下面为吃饭要求:吃多少打多少,不可以浪费。一位义工拿着“止语” 的牌子在餐厅里巡视。原本以为这是很容易遵守的规则,结果出现了意外的小插曲。
不是所有辣的菜,都能看得到辣椒。有一位学员不小心打到了一份很辣的菜。因为不能倒掉,她就轻声地和邻座朋友商量。结果话还没说完,就见义工拿着牌子严肃地走了过来,两眼瞪着这两名交头接耳的学员,指了指手中“止语”的牌子。怕辣学员只好不吭声了,为难地看着自己碗里的辣椒菜。
因为我也是怕辣的,深知勉强吃辣的痛苦。于是,我开始觉得“止语”这条规则似乎并不那么人性化,那么,是不是我们对“止语”的理解有偏差呢?于是,我开始从造字角度琢磨起这个词来。这一琢磨啊,居然让我发现了大秘密,这"止语"和"不说话"的意义差别还真的挺大。
先说说这个“止语”吧。
“语”由“言”与“吾”组成,即,言与我有关的话。那么,关于“止语”,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只要不言与我有关的话,那帮助别人的话应该还是可以言的。
比如说,吃饭时,问问老人家喜欢吃什么,给不方便的老人家夹菜。这是助人之言,应该不违背“止语”的本义吧。
进而思之,《金刚经》里有“我相”之说。“止语”就是停止我分别、我执着之言。
结合生活实际,有时候我们不说话,并不代表我们内心不言语了。
比如说,我们在别人家做客,嘴里吃着饭,可能心里却嘀咕饭菜不合口味,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来罢了。同样的,睡觉的时候,我们不说话,也不能代表我们内在不言语了。也许躺在床上,我们脑袋里还在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呢。
所以,止语首先是一种修行方式。利他之言,不违背止语;而灭掉妄想、分别、执着,才是真正的止语。
再看看这个“不说话“。
“说”由“言”加“兑”组成,兑卦在八卦中表"悦"。则“说”就是言谈悦人心的意思。古代有"说"这种文体,如韩愈的《师说》、《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等等,它们都是把自己的观点陈述得明明白白,引起他人的心灵共鸣之悦。
“话”乃“言”加“舌”组成。说话时,要动舌头。东北人说话爱卷舌,南方人说话是直舌,舌头动得不一样,就产生了千差万别的方言。
“说话”两个字连在一起,就是发出音声而言谈。会说话者,其言谈都在点子上。不会说话者,常令人不愉快。
“食不语,寝不言”不仅是一种修行方法,也是很好的养生方法。
我们吃饭的时候,不想一些与我有关的事情,比如这个菜好吃,那个菜不好吃,不想这些事情,自然就不会挑食。
睡觉的时候,不想一些与我有关的事情,比如还有一篇报告没写完,明天爬山穿什么衣,等等,不想这些事情,自然就不会失眠。
吃的好,睡得香,身体自然就健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