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上线后,相关负责人通常都会监控运营的数据。
监控运营数据无外乎有这么几个目的:确保产品符合市场预期,确保产品能有效触达用户,确保能给用户带来预期的价值,确保有问题会被第一时间发现。
回到本系列开篇的假设类比框架,如果把人比作是产品,那么:
产品上线,就意味着进入职场;
产品运营,就意味着经营一段职业生涯。
我们平常是怎么经营职业生涯呢?
每天上班,接受上级交待的任务,努力完成任务,应对考核的KPI,下班。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写个年终总结,今年为公司完成了好多事儿,自己的能力也提升不少……接着,第二年继续重复这个节奏。
年终总结是在监控运营数据,具体来说是监控「在公司的你」的运营数据。「在公司的你」是一种角色,是一部分的你。
上升到职业生涯的角度,把自己当面向外部的产品,一定是从全局看自己,监控「全局的自己」的运营数据。
如何监控全局的自己?
找一个让自己舒服的位置,坐下,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灵魂出窍,灵魂和你长得一模一样,只不过是半透明的。
灵魂就上升到你的肉体上空,然后低头,看着这个熟悉的人。
注意,这里不是真的灵魂出窍,你的肉体依然还是活的,该干嘛还在干嘛,这里只是把你的元认知具象化。
什么是元认知?认知你的认知,思考你的思考,就是站在高处,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日常行为,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
这个具象化的元认知灵魂,暂且叫它「元我」。
好,现在的状态是:「元我」在高处,看着「我」做着日常行动。
如此这样,你就可以完全跳出自我的意识,全局地监控自己的运营数据。
「元我」的视角
「我」是一个独立个体,却在社会上不孤立的存在。
「我」在公司上班,是公司的好员工。公司付钱给「我」,买「我」的工作时间,「我」利用这段时间,给公司创造价值。对了,公司是一群人的集合,「我」是在给这群人创造价值。
「我」回家了,是老公的妻子,让他放松让他有家;是儿子的妈妈,给予他温暖和爱;是父母的女儿,孝敬和照顾。
「我」也是自己,有喜悦和悲伤,有劳作和放松。
「我」从来不孤立的存在,「我」在社会中、家庭中、给自己,不断地跟其他人交换价值。「我」付出价值,同时也从别人那儿收获回报。
好了,问题来了:
作为「元我」,如何评估「我」的绩效?应该收集哪些关于「我」的运营数据?
生涯指标
既然「我」是一个产品,那么衡量互联网产品运营的指标,完全可以映射成为衡量「我」的生涯指标。这一套指标,暂且命名为菠萝生涯指标(下同)。
分类 | 产品指标 vs 菠萝生涯指标 |
---|---|
用户 | 总用户数、新增用户数、用户画像、渠道 |
交互 | 日活跃用户,月活跃用户,留存率,用户反馈 |
价值 | 转化率,付费用户数,客单价,ARPU |
接下来,逐个分析这些互联网产品指标,对应的生涯指标含义.
用户
1、总用户数
产品指标:使用这个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总数。
菠萝生涯指标:你微信通讯录上的总人数;与你建立过有效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
你是一个产品,使用这个产品的人,就是与你打过交道的人。
微信通讯录是个很好的筛选器,「加微信」说明你们至少保持着互相联系的意愿和弱连接。
即便一个微信号加满到5000人,你会发现大部分人好像是没认识过的,正常。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邓巴,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邓巴数」,也叫150定律,说:
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是150人。
一个有效、稳定的社交网络,意味着至少面对面线下吃过一顿饭,一起协作过一些事等等,而且,这些可能只是必要非充分条件。
你的微信加满了么?你的有效、稳定的社交网络有150人了么?如果没有,行动起来,不要浪费你的微信通讯录上限和邓巴数上限。
2、新增用户数。
产品指标:在一段时间内,第一次使用产品的新用户的增加数量。
菠萝生涯指标:你有多长时间没认识新的人了?
对于偏外勤的职业,比如销售、市场、投资等等职业有优势,因为职业要求他们要不断地认识人,构建合作。
对于公司内勤的职业,比如研发、产品、设计、会计、行政等职业是劣势,因为一旦形成习惯每天两点一线,那么你认识的人就在这两点一线间。
有人问,为什么要认识那么多人?我每天两点一线偶尔出去逛个商场挺好的啊。
OK,回到本文探讨的目标:让自己更值钱。如果你不是古董,那只有流动性才可能让自己更值钱。
一个人的水平和段位,取决于他周围的最紧密交流的15个人。另外一个颇为残酷的观点,一个人越成长,周围的朋友就会不断更替。如果你周围的朋友十几年没变,那说明你的流动性很差了,成长几乎停止了。
不成长,怎么让自己更值钱。
3、用户画像。
产品指标:对产品的目标用户进行特征描述,从而更精准定位产品的目标用户群体。
菠萝生涯指标:你打过交道的人都是什么类型的?
不管外勤和内勤,结果都差不多,答案是接触的都是圈子里的人。
你是程序员,你接触的人是程序员、产品经理、设计师……没了。
你是销售,你接触的人是产品的目标客户,产品经理,市场专员……没了。
自然情况下,人都会跟自己熟悉的人群打交道,这是人的舒适区。无可厚非。
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大概率都不是拼多多的3亿目标用户群,你才发现这么火的上市电商,这么有争议,居然服务的完全不是自己,在你自己的两点一线之外,这些人都是什么样儿。
世界太大了,平常你所接触到的人,真的真的只是这个社会平面里一口井的范围。
我并不是说,你要去勾搭拼多多里面的3亿用户群,而是考虑一下「政治 - 经济 - 实业」的链条,考虑一下社会的分工,你是不是要去认识一些医生,认识一些律师,认识一些警界的朋友,认识一些教育界的朋友,甚至认识一些有颜色的群体。
你看,你这个产品,用户画像就会多起来。这些用户,会给你这个产品,形成一个强大的支撑体系。
4、渠道。
产品指标:互联网产品的获客通路,从哪儿获得新用户;
菠萝生涯指标:你会从哪儿认识这么些人?
加入一个好公司,加入一个大型的集团,加入一个著名学府,这都会给你认识这群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若干年之后,才知道加入这些组织,学到知识和技能是次要的(只是基本功),认识组织里的其它人才是最重要的。
工作之余,加入一些社会组织,社群,协会等等,这些地方可以让你认识到行业里的人,而不仅仅局限于公司。
至于不同行业的人,那就看个人的办法了。
如果你的行业是互联网,每个其它行业都可以+互联网,于是协作一个项目,便是你认识同行的契机。如果你的行业比较独立,那就找身边具备「联络员」特质的人,请他们拉上其它朋友,一起吃饭。
交互
5、日活跃用户。
产品指标:一日内,打开过或使用过产品的用户;
菠萝生涯指标:正常工作日,你每天会对多少人造成影响?
这个指标运用在生涯领域,是来衡量你的职场影响力。
正常工作日,你每天会接触到很多人,电梯里碰到点头微笑say hi,参加公司大会的所有人,那都不算你的日活跃用户。
日活跃用户的真正意义是,你们完成了一次价值交换。
比如你跟同事发邮件布置工作,你与同事讨论一个工程架构,你组织了一场会议,你在茶水间与同事闲聊项目组发生的事,你跟客户打了电话解释了上周的事情……
诸如此类,一定是你给对方带来了价值,你影响到了对方,这个才算日活跃用户。
雷军每天从早到晚开会,他本人作为一个产品,日活跃惊人。一个刚入门的程序员,独立完成工作,下班前跟组长交差,白天偶尔跟同事闲聊下,那么日活跃就很少。
日活跃用户指标的意义在于,让你重新审视日常工作中你的价值所在。
6、月活跃用户。
产品指标:一个月内,打开或使用过产品的用户;
菠萝生涯指标:一个月内,你至少做过一次价值交换的人。
想想看,什么人是你并不是每天都能见到,但有必要每个月都至少联系一次的?
工作不在家乡的朋友,请至少保证你跟父母每个月联系一次,互通有无,聊聊近况,哪怕工作再忙,一个番茄钟也好。
你的价值网络,这其中包括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中间人等等,如果工作中有接触,那自然是有效的价值交换。至少,在朋友圈留一句评论,有好福利分享一下,小聊两句,这都是在让你的价值网络持续活跃。
书架上的作者朋友们,买一本书,实际上是跟作者在做价值交换。这个要求很低了,一个月至少读完一本书,有空闲的可以多读。
真正能让你放松的朋友们,总有一部分时间要留给自己。
7、年活跃用户。
产品指标:一年内,打开或使用过产品的用户;
菠萝生涯指标:一年内,你至少做过一次价值交换的人。
一年至少得联系一次的朋友,那么就和你的价值网络,和你的圈子稍微远一些了。
刚刚说了,你在社会里的支撑体系,来自各行各业的朋友。这些朋友一年至少联络一次,聚一次,关键时刻很可以帮助你的忙。
你在本地的同学、前同事们,这些曾经在一起读过书,一起扛过枪的同学战友们,也算是你的价值网络,而且,他们和你之间的感情账户,是需要靠聚会,靠一起做一件事情来激活的。
在你明年计划中的人,不要出事儿了再找人,一定是在没事儿的时候熟络,这样有事儿的时候才能顺其自然。
最有效维持关系的手段,一起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最好是赚钱的。
8、用户反馈。
产品指标:用户对产品的评论和反馈;
菠萝生涯指标:与你接触的人给你传递的观点、态度、语气、表情、没有回复等等。
在互联网上,用户的反馈通过打星和评论来传递。而在生涯中,你遇到的很多人,会以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递反馈。
微信里朋友圈点赞,消息的回复速度,消息的回复里是否含有表情,没有回复……
吃饭时的对视,说出的观点,对某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秒接电话,接电话,不接电话……
这些反馈往往并不是那么直接,直接跟你说此事怎样怎样,此人怎样怎样,然而与人打交道,不管是面对面还是借助新的通讯工具,总有些迹象反映着内心的声音。
下次你遇到发消息别人没回复时,也不要心急,因为没有回复也是一种回复。
价值
9、转化率。
产品指标:活跃用户中,有多少用户转化成了付费用户。
菠萝生涯指标:与你交换价值的人中,有多少比例是交换逆差。
交换价值,也是一种贸易价值,那自然有顺差和逆差的概念。
交换顺差:「你给予对方的价值」> 「对方给予你的价值」
交换逆差:「你给予对方的价值」<「对方给予你的价值」
价值交换永远是相互的,你不可能一直给对方输出价值,对方也不可能一直对你输出价值。一旦发生持续单向输出的事情,要不了多久,不是对方流失了,就是你流失了。
所以,转化率这个生涯指标,衡量的是你朋友圈的质量。
在双方做交换价值的前提下,对方给予你的价值越多,说明你朋友圈的质量越高。至少比你高,这样你就可以有成长的空间和可能性。
10、付费用户数。
产品指标:产生过付费动作的用户数
菠萝生涯指标:给予你价值(金钱、资源、人脉等)的人数
如果按照价值交换的原则,付费用户数应该占总用户数的100%才对。然而,这容易导致概念广义,而没有参考价值。
总体来说,付费用户数越多越好还是我们追求的原则。
大概分这么几类,我同时写出对待建议:
1、【交换顺差】你向对方输出价值多。按照供需理论,最标准的解决方案,就是对方给你钱。这个多多益善,可以赚钱。
2、【交换对等】你向对方输出价值平等。互换资源,需要,但不高效,也不应该是主营。
3、【交换逆差】对方向你输出价值。把对方当贵人,给予相当的尊重,以弥补你向对方输出价值的不够。
11、客单价。
产品指标:一个用户单次消费的价格。
菠萝生涯指标:对方能给予你价值的大小。
对方向你正向输出价值,除了衡量个数的「付费用户数」,衡量频率的「活跃用户」,这便是衡量价值大小的单位。
一个在500强工作的高管,工作中涉及的交易金额往往可以数千万甚至上亿,并且可以与世界级的大牛机构合作;
一个自主打拼创业的老板,工作中涉及的交易金额可能只有百万,见到的是城市级别的合作伙伴。
在一个二三线城市吃得很开的职场人,付费用户数、活跃用户都很高,然而因为消费力水平放那儿,客单价也高不起来。 - - 对方能给予你的价值就那么大,而已。
相反,在一个一线城市的创业公司工作的年轻人,在风投的加持下,可以在生涯中获得很高的客单价。
回到初心,让自己更值钱(不是赚更多钱),什么算值钱,什么算价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12、ARPU。
产品指标:每用户的平均收入。
菠萝生涯指标:你的价值网络质量。
人作为个体,必须得生活在社会这个巨大的协作体中。决定你这个个体发展策略的,往往并不是你的学识,你的能力,你的社会地位,而是你身后的价值网络。
这些价值网络,包括你的家庭,你的家族,你的同事,你的合作伙伴,你的供应商,你的客户,你的朋友等等,所有与你有过价值交换的人。
你认识一个贵人,从他的教导下受益很多,然而你的价值网络的平均水平太低,导致你不能知行合一。
后来,你被贵人提携,贵人介绍了很多大咖给你认识,大咖给你介绍了新的合作伙伴,带来了新的订单,于是你逐步(甚至是不知不觉)替换掉原有的价值网络节点。
慢慢地,你的价值网络焕然一新,里面每个人都是跟贵人属于同一层级的,那么这意味着,你生涯中的ARPU值升高了。
系列完结
好了,经历过5天,这部系列终于可以完结。
我们借鉴了产品经理的产品方法论,映射到职业生涯的领域。从产品定位谈到个人职业定位,从产品生命周期谈到生涯收益曲线,从产品类型谈到职业兴趣,从产品指标谈到职业生涯指标。
我相信,职业生涯应该是每一个人应该关注的主题,不管景气指数如何,成长始终是自己的事儿。接下来,我们会陆续开发一些生涯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大家,让大家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生涯成长之路。
: end )
: 完 )
本文经过Press.one区块链数字签名
作者:刘怡功『菠萝头』
需要转载请加微信:boluotoutalk,以获得作者的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