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在知乎提了一个问题,有没有一本书,你看过之后,不愿意与别人分享?我收获了很多答案,至于我自己的答案,就是《爱的艺术》。
东方人写东西太晦涩,喜欢藏着掖着,西方人却直抒胸臆,有什么写什么。因此,东方人写的东西具有内涵,西方人写的东西能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
如果用东方人的观点,来阐述什么是爱,其实是很困难的,可以说是“性”,食色性也的性,这个性可以表示喜好,可又不完全是。若翻阅典籍,事事罗列,即便皓首穷经,也说不尽然这个“性”,用老子的一句话: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说“性”是道的一种表现也是可以的。
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赤裸裸地将爱表述为“性”,他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本能,都与性息息相关。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大家,但过于主观。
弗洛姆是他的徒弟,继承并发扬了他的观点。将性与爱定义为一门艺术,需要一点点剖析。
世俗的爱
世俗的爱是一种商业模式下的等价交换。
现在有许多鸡汤,谈论什么,“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这话从另一种层面上,许是建立在“商品式等价交换”的基础上。
男人用权利与物质武装自己,这种武装和动物求偶行为极为相似。开着豪车加分,谈吐幽默举止优雅加分,家境殷实加分,相貌英俊加分。
女人通过男人提交的资本,来衡量一个男人是否优秀,从而决定是否与之成为爱人。
女人也是如此,瘦身,美容,她花大量的精力让自己更有吸引力。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获得优秀男人的青睐。
这是不就是一种“等价交换”?
世俗条件一旦达标,便产生类似爱情的感觉。
双方步入甜蜜,牵手约会,原始的性爱加深这种类似爱情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他们每天都要腻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这种类似爱情的感觉开始淡化,出现矛盾,于是,没结婚的两个人开始貌合神离,结婚的开始陷入“七年之痒”,若再放荡一点,男人开始沾花惹草,女人开始四处偷腥;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便是她们不懂什么是爱。
懂得爱的人,才有资格爱人,才是有完整的人格与灵魂,这里的爱,与其说是我们定义的那种男欢女爱,不如说是以爱为名的方法论。
爱的形成
爱遵循其他法则,也是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形成的,弗洛姆对于爱的定义,十分有趣。
他说,爱之所以为爱,是人逃避孤独的一种手段。
孤独是与生俱来的。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但凡能解孤独其味的,都是有所建树的人。
人世间许多放纵,迷惘,甚至一些宗教活动,都与畏惧孤独有关。人们声称的并不孤独,其实并非如此。他不过找到了替代孤独的一种产物:我畏惧孤独,所以读书、写字、旅游、摄影、绘画、调酒;人不说我孤独,因为我脑子很忙,没时间让我的精子放纵。
我可以用一支笔、一张纸远离网络,远离世俗扭曲了孤独定义里的寂寞,但本质里,我也是畏惧孤独的。
将我放在密不透风的屋子里,什么也不给我,只让我胡思乱想,我肯定会疯掉的。
古来圣贤皆寂寞。
孔子孤独吗?孤独,他的思想特立独行,没人认可。他在战火纷飞,周丧其鼎的年代里,渴望大仁大义。这种渴望,与当世格格不入,显得十分“荒谬”。
他希望有人认可他,推行他的主张。所以,他周游列国,但徒劳无功。后来,他终于大彻大悟,接受这份孤独。
孟子继承了他,提出性善论。同样身为儒家的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这不矛盾吗?其实,从本源上,他们都渴望认可,而这种渴望,便是害怕孤独的一种缩影。
西方有一个哲学观点,叫做恐惧管理理论。该理论说:人建立文明,用以象征性地逃避死亡。
死亡的本质的什么呀?绝对的孤独。
这一理论,多少有些师承弗洛姆的逃避孤独说。
弗洛姆所谓的孤独,并非字面上的孤独。而是一种基于人类社会的孤独,用哲学的观点来讲,弗洛姆的孤独是存在与灭亡,人与宇宙的基本矛盾。
人逃避孤独的一种方法,便是爱。
爱的对象
我们最初接触的爱,是父母之爱,这两者是有区别的;父爱是一种相对公平的爱,母爱则是一种完全无私的爱;
父爱的公正表现在,父亲会中意那些和他相似的孩子,父亲给予孩子的爱,是奖惩的爱,孩子达到父亲的预期便能得到奖励。
一个在缺乏父爱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势必喜欢怨天尤人。他骨子里不太相信“付出总有回报”一说,这种原生家庭造成的困扰,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洗礼,才能走出,弗洛姆本人,也受到过这种原生家庭影响,而他走出这种影响,用了二十年。
母爱的无私表现在给予不求回报。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因为她是无私奉献,不求任何回报的。母亲爱她的儿子,无论她儿子如何,不管是总统,还是杀人犯,她都无私地爱她儿子。
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
母亲老了,儿子不想养活,儿子背着母亲上山,准备扔到那里。母亲趴在儿子后背,每走一段路,便给树系上一条丝带。她不担心自己,她怕儿子上山之后迷路,不能回家。
一个缺乏母爱的人,是不太相信这世上有无私的爱,他的内心缺少母爱给予的人性温柔。
父爱与母爱,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严重,因为那时候,孩子没有自己的世界观,孩子的爱,是不成熟的:也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孩子是无意识的,他需要别人的爱才能成长,这种需要,滋生出了不成熟的爱。也就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许多电影,都受到了这一学说的明显影响。像那些恐怖故事里的反派,他们几乎都有一个悲催的童年。童年中爱的缺失,扭曲了他们的性格。
除了父母之爱外,还有、“神爱”、 “情爱”、“博爱”、“自爱”。
神爱并不完全都是一种信仰。
弗洛姆这样解释信仰:非合理的信仰其根子在于服从一种被看做是全知,全权的巨大势力,以及贬低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而合理的信仰是以相反的体验为基础的。我们相信一种思想,因为这种思想是我们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的产物。我们相信自己、他人和人类不断发展的可能性,我们对自己的觉悟和成熟体验得越深,我们的信仰程度就越高。合理信仰的基础是我们自己的生产力。
这是马克思的思想,毛爷爷的实事求是,就是这个意思。
西方的神爱,是一种无限放大的父爱与母爱。上帝的不求回报,是母爱到极致的一种体现,神爱世人,无论你什么身份,他都同样爱你;同时,他的公正严明,立下许多规矩教义,又是父爱到极致的一种表达。信奉神,你就要侍奉他,信任他,因此基督说自己是唯一主神,阿拉也不允许其教徒有别的信仰。
东方的神爱,更偏于一种虚无自渡的文化色彩。中国的文化根本在于兼容与包含;老子化胡为佛,让佛家有了一个东方主义色彩,这使得佛家在中国大肆盛行,但佛家却融合了道家的虚无与儒家的仁义。因此中国的佛教与印度本土的佛教又有很大区别,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是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
情爱
人类的情爱区别于动物的原始交配,其根本在于人有思想。人可以意识这个世界,意识自己的存在。
通过类似商品等价交换所带来的情爱,只是缓解彼此孤独的一种生物本能。
这种生物本能,会随着彼此之间不再具有吸引力,而逐渐减弱。弗洛姆认为,类似商品似的爱情,只是缓解双方孤独的一种行为,和吸食大麻、集体聚会一样,只是暂时性缓解了孤独带来的恐惧。没有爱的媾和,会最后,性爱双方彻底失去吸引力,双方便形同陌路。
情爱,并不是那句“我和另一个我在时空里的隔世重逢”。
完美的情爱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爱慕的基础上,是两个完整而独立的人,“他们从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相互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
弗洛姆关于情爱的解释,总让我想起一个人——周星驰。
周星驰电影里的爱情是偶像化的爱情,紫霞仙子憧憬盖世英雄,希望有一天,她的英雄会脚踏祥云来娶她。
她倾向于把自己所爱的人“偶像化”,她所爱之人被当做一切爱情、光明和祝福的源泉而受她崇拜,在这一过程中,她失去了对力量的觉悟,在被爱者身上失去了她自己。
由于没人能符合崇拜者的心愿,就会出现失望,而解决失望的方法,便是寻找新的偶像。
这种偶像化的爱情,是不是周星驰自己的写照呢?
周星驰被人崇拜,他是被崇拜者,他害怕崇拜者不崇拜他,于是努力改变自己。
他是喜剧之王,却只是虚名的票房保障,他开始想要获奖,这样他就能得到更多崇拜,所以,他辛苦工作,努力拍电影。
他当演员获奖了,他开始当导演……
可是时间不待。
博爱
博爱是给予。
给予可以使人快乐,越来越多人,事业有成,选择去做慈善,不仅仅是为了塑造公众形象,而是作为人的生物属性,想获得给予的快乐。
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虚荣心。
虚荣心的本质是想传递一种看似华丽的生活态度,尽管这种态度十分虚荣,但人依旧乐此不疲,从某一层面上讲,爱慕虚荣者缺失给予的能力,却渴望给予带来的幸福感,而给予正是博爱的一种体现。
介绍完了爱的对象,我们谈一弹如何自爱。
如何自爱
自爱是弗洛姆表达的终极主题,他认为,只有自爱的人才会真正爱人。
什么是自爱呢?
从狭义上讲,自爱是爱本我的一种体现。
很多人不懂自爱,甚至扭曲了自爱的定义,将自恋当做自爱,其实是偏颇的。一个自私且自以为是的自恋狂,并非过于自爱,而是他太不爱惜自己,他用这种看似自爱的行为来掩盖他的不自爱。
只有自爱的人,才会爱别人。
从广义上讲,自爱是一种战胜孤独的修为理念。弗洛姆理解的孤独,不再局限于单独个体,而是囊括了整个人类世界。
不同的学说,对战胜孤独的途径,有不同的解读方法;用斯宾诺莎的理论阐述,暨是说:心灵理解了世间万物的必然性,必然能承受其带来的后果。这和道家的太上忘情,佛家的四大皆空是相似的。这也和哲学的基本问题: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是融会贯通的。
《易经》说殊途同归,其实是有道理的。
先觉者或大智慧的人,对人性、人生,几乎拥有相似的哲学理念。只不过,他们用不同的名词去表达这种理念罢了。
所以,弗洛姆所谓的自爱,不单单局限于爱本我这一狭义理念,更是一种如何对待世界的哲学观点。
简而言之,爱的艺术是弗洛姆看待世界问题的一种方法,其实践性表现为:在所有让我们心生厌恶、愤怒等一切负面情绪产生时,冷静下来,审视该问题是否由我们过度自恋而引起,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时刻洞察自己内心,实事求是、清醒、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
自爱更多的是一种依靠修炼才能获得的行为,这种论调颇有点程朱理学的味道,但不是存天理灭人欲,而是通过修炼。
弗洛姆的修炼法门
对于如何修炼爱的艺术,弗洛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if !supportLists]1) [endif]要具有极大的兴趣,形成自己的信仰体系。
[if !supportLists]2) [endif]要学会精神集中,学会专注。
[if !supportLists]3) [endif]要养成习惯,并持之以恒。
[if !supportLists]4) [endif]要学会绝对的自我思考,不盲从任何权威,形成自己的智慧。
修行爱的艺术,需要持之以恒。
这世上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持之以恒,爱的艺术,让人自爱,从狭义上讲,自爱的人,才会爱人,自爱的人,才具有完整的人格。
从广义上讲,自爱的人,战胜与生俱来的孤独,他的能力不可限量,孔子说:仁者乐山,乐山的人,是战胜寂寞的。孟子说:仁者无敌,战胜寂寞孤独的人,格外强大。
修行爱的艺术,如何精神集中?
集中是一种思想上的高度凝练;是专注的一种表现形式;专注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想培养专注,其一是什么都不做,让自己陷入一种无思想的状态;其二是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
无思想的状态,在各大宗教都有类似静坐的说法,基督徒进行祷告时,要摒除一切杂念,虔心祷告。佛家要冥想参禅,超觉静坐。
其目的,就是让人摒除一切杂念,处于一种什么也不想的发呆状态,这种状态是需要修炼的。可以通过观察呼吸锻炼,不要想它,也不要影响他,只是意识到自己呼吸,也可以试着得到一种自我感受:我=我自己+我的力量中心+我的世界的创造者。(作者注:该句为本文中唯一的公式:“=”为等号,“+”为加号)
这里我要借用一段南怀瑾先生的阐述:一般打坐,那点些微之光的“恍恍”,并不是道。我看很多青年人,智力不够,慧学不通,一下便误入其中,认为自己不得了……千万不要看到一点小亮光,就在那里大惊小怪,如痴如狂。
因为你在静坐中,虽然妄想减少,但是身上血液、气脉还在运转流行,身心气血,二者相互摩擦生电,形成这种现象。如果你认清楚了这个还不是道,只是静坐过程中必然的阶段而已,那么很恭喜你,你再一切放下,不执不著,顺其自然,慢慢身心会一步一步变化,一层一层提升……
冥想可以让我们听到内心的声音,在向我们讲述,为什么会害怕,消沉或者迷惑不解。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不仅要学会专注,还要杜绝那些没必要的谈话,拒绝那些华而不实的人!
修行爱的艺术,光凭冥想是不够的,还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的最高境界,是有习惯没纪律。这也就是儒家所谓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但这种不逾矩,却需要从有纪律状态开始修炼。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自我纪律。
当我们学会认识自我,我们遇见问题时,便会三思而后行:我为什么会生气?我为什么会消极?我为什么困惑?
时刻保持这种清醒的态度,会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我们要不断地坚持这种反思,不要做任何不坚持的举动,不要给不坚持找借口。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说,梦是一种伪装,是精神的一种放松,在潜意识里,我们太喜欢原谅自己的行为了,然而,每一次的自我欺骗只会削弱自己,而越来越软弱又会导致新的自我欺骗,如此恶性循环,就会导致我们彻底放弃坚持,这也是那么多人减肥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
其次,要利用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做事情。
我们要做什么,不是让事逼迫我们去做,而是发自内心想要去做;譬如说旅游,旅游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儿,你需要早起准备,登高爬山,各种劳累,但你却并不觉得旅游疲惫,觉得这是一种释放压力的过程;程序员每天面对电脑,看各种资料,敲代码,累的头昏脑涨,可若让你玩游戏,同样是摆弄一天键盘,你却并不觉得太过劳累。这便是能动性的作用。
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不应该是工作主导我们,而是我们主导工作,我们凭借我们的主观意识,控制工作,这样才能劳而不疲。
最后,要从点滴做起。“时时勤拂拭”注,直到将这种纪律转变成一种与生俱来的习惯。(作者注:“时时勤拂拭”为神秀做的偈语,原文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让惹尘埃,听书稿不易理解,可以改为:时时留意。)
其实,思考才是弗洛姆的主旨,也是爱的永恒话题。正如弗洛姆在书中所说:合理的信仰,是我们自己的生产力;将爱的艺术当做一种理念,一种信仰,一种人生观,才能真正了解爱的艺术。
这种信仰,与唯心、唯物、宗教没有太多关系,他不盲从与权威,而是让人形成自己的智慧。
这种智慧,是我自己全部的生产力,是一种相信自己,相信人类无限可能的力量。
一个人,越是能看清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生产力,他越能相信人类发展的无限可能。
就像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看上去这是一种极具幻想色彩的空想主义,但如果从“相信”这一领域出发,相信社会的发展、相信人类的无限可能性,那么共产主义便不再荒诞,而是一种客观事实。
从列宁到毛泽东,都是因为相信自己生产力典型代表,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生产力,所以,才能相信人类发展的无限可能,所以,他们才能建立共产主义。
����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