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自己对中国美食的了解还不如一个外国女人,你肯定不会相信,但是有这样一个英国女人,她对中国菜的了解,却远远超越了大部分的中国人。
她叫扶霞·邓普洛,她曾经登上过《风味人间》科教片栏目,她曾四次获得烹饪餐饮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烹饪写作大奖)扶霞从小在母亲的熏陶下,就对烹饪食物有着极大的兴趣。
扶霞了解她的人都喜欢称呼她为邓扶霞,她来到中国四川之前,曾经获得“剑桥大学”文学学士。
1992年,扶霞来到了四川,当时她只是为了为写中国地域风俗的论文来了中国,去了西藏。回国的最后一站在成都,自从她吃过“麻婆豆腐”“红烧茄子”这些菜,品尝了让她舌根发麻味蕾爆炸的花椒之后,她就如痴如醉地迷上了中国菜。此后她回国报考了汉学语学院,开始学习汉语,她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汉语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扶霞做的素麻婆豆腐1994年她获得了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补助后,她前往四川学院做了一名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院的“洋学生”,自此,她开始长期的在中国生活。
扶霞在“四川烹饪学院”入学以后,就开启了对中国美食的“探索旅程”。
在此前,由于英国探险家对中国食物的渲染,英国人还停留在对中国的臆想中。“他们就像恶魔一样,什么食物都吃。什么牛鞭啦,羊鞭啦,猫肉啦,狗肉啦,内脏啦,三吱儿啦、在他们眼里,简直想不出他们还有啥不能吃的——扶霞在书中这样描述此前对中国的看法。
扶霞接触的食物是从吃皮蛋开始,在外国人眼里,“皮蛋”这种食物简直就是“恶魔蛋”。黑乎乎的蛋,又黑又黏粘在筷子上的蛋心,像硫磺一样刺鼻的气味,让她退避三舍。在朋友的强迫下,她尝试了这种蛋,如她所想,这种食物给她的感觉很糟糕。
由于她所处的学校外面是喧哗的菜市场,每天看着外面的外面卖菜的商贩,卖鱼的老板,卖菜的老头,各种杂货的摊位,炸葱油饼的夫妻,还有那个躺在椅子上偶尔眨眨眼慵懒的卖花老板。
对故乡思念的同时,对学业生活漫无目的她,她决定不再抗拒中国菜,开始了对川菜的亲身实践,尝试着融入了本不习惯的四川生活。
扶霞做的红烧茄子和不认得的厨师学习川菜,和同她热情打招呼的四川人聊天,被川菜大厨邀请去品尝他们的“作品”。扶霞渐渐融入了四川本地人的生活节奏,品尝又麻又辣的菜肴,听着本地人说着“好耍”。食在中国·味在四川,在这种影响下,她踏上了对川菜欲罢不能的研究之路。
扶霞她被四川美食深深地痴迷,开始写作关于四川食物的书籍,同时在英国的地理周刊上发表,赢得好评,打破了英国人对中国的传统认知,开始让世界认识了川菜。
《鱼翅与花椒》这本书1997年就已经发表了,可惜的是直到2018年才有了国译版。这本书,是我最近从“喜马拉雅”上听到的,书中的内容轻松有趣,简单易懂。我还没有听完。
正巧前段时间看完《风味人间》第二部,又看第一部的时候,看见了一个金发女子,听着节目的独白,心里想着这不会是扶霞吧。
没想到后面介绍真的是她。心里就对其印象深刻,借此机会就把她写下来,也算是记录下对她的美食故事的喜欢。
扶霞我不是四川人,但是我家乡离四川也只有一座大巴山,和成都,重庆相临。凭着从小说到大的四川话,也算是半个四川人了,对川菜的喜欢也就不言而喻,和她对川菜的热衷,也就殊途同归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