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微博上有一个话题叫做#朋友圈式自律#,有人算了一笔账,那些在朋友圈打卡刷早起的人,每天早起一小时,一个月就比别人多30个小时。这30个小时,可以看完150个TED演讲,可以练30套雅思真题阅读,或者看完2到3本书。
每个月多出30小时,一年与别人就是360小时的差距,如果每个人平均一天工作8小时,一年的积少成多便能足足多出一个多月的生产力时间。
当这些细节被积累放大,实实在在的紧迫感和距离感会产生焦虑。
随着网络普及与发展,博客、论坛等网络工具逐渐但出人们的视野,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广受人们喜爱。人们也逐渐习惯于用朋友圈来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
打开手机,朋友们精致的生活,鲜花、成就等高光时刻便展现在眼前。性子直的,情绪化的,自带光芒的,当这些成为一种常态呈现在你生活中,必然会带来一些改变。
1.“你在乎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一种比较关系”
朋友圈的惯常使用,在人际关系的养成中形成了一种“圈子文化”。
可不要小看这一文化,科学研究显示,“圈子文化”一方面使得属于某个“圈子”的社会成员更容易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体现个体角色价值很容易 在“圈子”里得到确认和实现。
想一想,在朋友圈立下flag,每天打卡,是不是比自己默默坚持会觉得更容易?但有时候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比如有很多在朋友圈立下flag,最后倒下一大片的情况。
往往,坚持不下来的原因是最初立flag的时候对方向的不明确与盲目跟从。没有把“我要做的事和我看起来想要的事”分清楚,就很容易在“出征”之后不断动摇。
出现这种情况,不妨在出发之前仔细思考,自己是更在乎这样的生活方式,还是这种不甘落后的比较状态。
是否跟风其实无伤大雅,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方向是否与长远目标相契合。
2.幸福是展示型的,还是真实感受?
朋友圈,作为一种半脱离线下关系的虚拟社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构建。
有网友曾发文:观察同龄人的朋友圈,去参加大佬活动,精致生活,或是share一些成就,而我,每天兴奋地嗑着cp,明星,电影,以为能找到可以一起讨论的人,最后发现原来是自嗨。
也有网友调侃道:“现在每次看到朋友圈里面大家发各种高端工作环境各种精致生活我就。。反思自己为什么永远发的都是雕丝儿气浓重的东西😂我可能不配拥有朋友圈。。 ”
虽然人际关系随着互联网而发生着演变,但微信朋友圈本身并不能取代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作用。
的确,我们会为了朋友圈里光鲜亮丽的精致生活惊羡,但幸福是来自实际的生活感受,而不是拼凑出来的展示型人格。
活得洒脱随性,充实快乐。一辈子的时间仅凭朋友圈里的碎片是拼凑不完整的,有酸甜苦辣,才是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