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散文国学经典之我见
《宋诗选注》的一处错误,无损钱老的令名,却是中国主流教育的悲哀

《宋诗选注》的一处错误,无损钱老的令名,却是中国主流教育的悲哀

作者: 梵花若净 | 来源:发表于2018-11-19 07:00 被阅读21次

            《宋诗选注》是钱钟书老先生的著作,此书一出,交口称誉。此后出的宋诗选集之类的书籍都以此书为基准。

    《宋诗选注》的一处错误,无损钱老的令名,却是中国主流教育的悲哀

            可是《宋诗选注》的第一首选诗《塞上》就出现了明显的错误,他们却视而不见。

            钱老在《塞上》中将“鶻”更改为“骹”就是一个明显的错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谁又能保证自己永远不犯错呢?!

            但是,钱老在《宋诗选注》中将自己所采用的资料一并给出,这就是一个对学问、对读者、对自己非常负责任的严谨态度,在此钱老给了读者诘难自己的机会。所有的资料都在这里,若你不认可我的选择和观点,同样你也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料,得出自己的选择和观点。

            这正是钱老最令人钦佩的地方!


            现在我们先来辨析一下这两个字的涵义。

          (1)

            鹘(hú)鸷鸟名。即隼。部分隼属动物的旧称。

            山上栖鹘。――宋·苏轼《石钟山记》

            俊鹘抟水禽。――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隼(sun)凶猛的鸟。隼科的各种鹰,特征是有长的翼,嘴短而宽,上嘴弯曲并有齿状凸起。飞得很快,它们通常突然从空中冲向猎物处猎取食物。

            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国语·鲁语》

          (2)

            骹(xiāo)古同“髇”,响箭。

            响箭,古代称之为“鸣镝”。最早来历于《史记•匈奴列传》。“冒顿乃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

            可见响箭一响动人马必须跟着行动。而不是停止下来不动,那样就违抗军令了。这就跟最后一句“尽提金勒向云看”逻辑上相互冲突了。

            再说了,空中没有东西,你却朝空中射一只响箭,这不是“无的放矢”吗?吃饱了撑的!

            再进一步说,无事射响箭,你就不怕“烽火戏诸侯”的事情重演啊?!

            综上所述,“骹”字用在此处绝对不妥。


            还是让我们将《塞上》还原再说吧。

                                      塞  上

            鸣鶻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意译:(辽阔草原之上)数百名健儿纵马驰骋。忽然,一只(被惊到的)隼鸣叫着冲向云天,天气晴朗加上没有风,隼叫声越发轻脆尖厉,骑士们不约而同地立刻勒马伫立,昂首凝神远望着天空飘逸的云彩。

            赏析:《塞上》这首诗传神地描述了一个人与物之间的动静互换的画面场景。刚开始是骑士在驰骋,隼却潜伏不动,然后来个互换,隼被骑士的举动所惊到,鸣叫着直飞上天,这时候骑士勒马伫立,反而变成了静止状态。隼好像成为了骑士的朋友,骑士是在为隼举目目送别。

            隼可以潜伏表明人烟稀少,骑士勒马伫立暗示了塞上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此诗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塞上环境的恶劣,来反衬骑士的高昂士气和不畏艰险的精神。借此诗来表达诗人报效祖国之志向。


            将《塞上》中的“鶻”更改为“骹”一事,对于钱老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后来的学者不加辨析就全盘接受,就将这个小小的失误进一步地放大。

            因为他们没有像钱老那样将有争议的资料也一并列出,让后来者失去了选择权和诘难的机会;同时,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将它作为基准,然后再一丝不苟地传播下去。

            那么,为什么钱老的错误就没有人指出来?!

            肯定有很多人读《塞上》一诗有过疑问,可是他们为什么不提出来?

            这才是此文的中心所在。

            这是因为我们的主流教育模式,只有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才能取得好成绩,与标准答案稍有差别就会扣分,使人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忽略了为学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人的思辨能力。

            一旦前人出现错误,我们不去质疑,而是不加思辨地全盘接受,然后将前人的错误再一丝不苟地传播下去。长此以往,只会让众人盲目崇拜权威,失去本应该有的思辨能力。“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没有了思辨能力,也就抹杀了人的创造能力,人就是一种会活动的芦苇。

            这就像童话《皇帝的新装》所描述的一样,权威性的力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让人忽略最明显的事实,只有无知无畏的小孩子才敢于打破沙锅问到底,进而揭开真实的面纱。

            可是在今天AI智能兴起的时代,这种主流的教育模式,还合适吗?!

            记忆力我们能拼得过AI智能吗?绝对不可能。没有了思辨能力,人和AI智能又有什么区别?!甚至还比不过AI智能。更别说,AI智能还在向更高的(类人)智能进化。

            目前,中国这样的主流教育理念难道还不是一种悲哀?!

            “救救孩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史记•匈奴列传》

    《宋诗选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宋诗选注》的一处错误,无损钱老的令名,却是中国主流教育的悲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fg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