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坼(十四)

作者: 十信草堂 | 来源:发表于2018-11-07 19:38 被阅读36次

                        十、水乡印记之三

      1991年到1994年之间,是父亲钓甲鱼收获最多的时候。他制作的工具很简单,是用毛竹砍成一根根大拇指宽的竹条,长度为50~65厘米,修光,将一头粗端削尖,使之易于插入泥沙中固定。主线用粗0.35~4毫米、长1.5~2米的尼龙线,钩子用的是直钩,诱饵为新鲜的猪肝。他黄昏时候出去,第二天天还没亮就去收钓,附近大点的湖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黑夜里一个人在野外也是够瘆人的。据他说曾到过北厍的一条杀人港,是当年日本人屠杀村民的地方,整条港阴森森的,估计那些冤魂至今还没投胎。不过也有惊喜的时候,有次他在湖荡边放钓,脚下一踩,竟然踩到两个小脸盆一样大的大甲鱼。后来,野生甲鱼就捕不到了,父亲试过几次都是空手而归。

      用鱼叉捕鱼是较原始的捕鱼方式,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就学会了叉鱼。唐代陆龟蒙有诗《叉鱼》曰:“春溪正含绿,良夜才参半。持矛若羽轻,列烛如星灿。”宋人张达明则将叉鱼的血腥也描绘了:“一自鱼为业,吁嗟太不情。血殷鳞鬣碎,自喜用叉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更是创作了一首五言排律《叉鱼招张功曹》,将叉鱼盛况、看叉鱼的情景、叉鱼的过程、叉鱼的收获、叉鱼后的情景和感受作了全景式的展示。

      乡民们用的鱼叉是一种铁制的捕鱼工具,有5~7根刺的扁形或圆形的叉,装上一根3~4米长的竹竿。这种用鱼叉捕鱼的方式是“守株待兔”,捕鱼人手执鱼叉,蹲在岸边,等鱼儿游过,即下鱼叉刺鱼;如无鱼游过,那就只能在岸边白等了。我叉鱼的技术不是很好,所以没有叉到过几次鱼。后来干脆用鱼叉去戳青蛙了,六百亩荡边毛豆苗长得茂盛的时候,青蛙就在荡滩头活动,个头大的比比皆是。不过现在青蛙越来越少,都已经被列入保护动物名单里了。

      用鱼罩捕鱼也是历史悠久的捕鱼方式,唐朝诗人皮日休写有《罩》诗一首:“芒鞋下葑中,步步沈轻罩。既为菱浪飐,亦为莲泥胶。人立独无声,鱼烦似相抄。满手搦霜鳞,思归举轻棹。”鱼罩又称笼罩,是竹片编成圆柱形的捉鱼工具,上口直径80厘米,下口直径100厘米,高约90厘米。这种捕鱼工具一般在鱼儿繁殖的春天使用。捕鱼的人拿着笼罩,蹲守在有蒿草浅滩的岸边,发现有鲤鱼或鲫鱼聚在一起,尾交产卵时,就举起笼罩猛罩下去把鱼罩住,然后慢慢从罩内把鱼摸起。

      每当有渔民摇着船,载着经过驯养的鱼鹰来到门口河里时,我们都会跑出去站在岸边看热闹。鱼鹰羽毛黑色,头颈很长,颈下有皮囊可以伸缩,嘴长而尖,末端弯曲成钩。它潜起水来深度达10米以上,能在水中停留30~70秒。捕鱼人一边用竹篙拍打着水面,一边呼呵喔呼地叫着,逼鱼鹰钻下水抓鱼,鱼鹰抓到鱼后,立即浮出水面,等主人取鱼。渔民驾驶的都是小木船,当捕完鱼后,小河又恢复了宁静,小船两侧船舷上栖息着五六只鱼鹰,渔民摇着橹,在夕阳下缓缓归去时,与两岸的芦苇、村落、杂树一起构成一幅美丽的水乡风情画。正是“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

(待续)

(欢迎有知悉八坼故事的有缘人提供写作信息)

相关文章

  • 八坼(十四)

    十、水乡印记之三 1991年到1994年之间,是父亲钓甲鱼收获最多的时候。他制作...

  • 八坼(二十四)

    十九、庄嵩 庄嵩又名庄苏,是个自然村落,村舍沿庄嵩港布局。庄嵩港是条东西流向的河流...

  • 八坼(八)

    六、胡逢庙畔 打开丰巢APP,在个人中心我的快递里查看了一下,前几天网上买的二手书...

  • 八坼(一)

    一、名字由来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在哪里?无论世相如何纷繁复杂,时光如何流转,我...

  • 八坼(二)

    一、名字由来 (续前) 朱国祯(?~1632)字文宁,浙江乌程(今湖州南浔)人,万历...

  • 八坼(三)

    二、往事悠悠 秋夜,一轮明月高悬在天上,窗外的木樨散着阵阵幽香,飘入室内。我的思绪一时...

  • 八坼(五)

    三、湖荡深情 清人费善庆(1858~1939),字福堂,号伯缘。晚患眼疾,故号盲叟。他是一名...

  • 八坼(四)

    三、湖荡深情 对于获知新闻的及时性我总是比别人慢上一拍,一早起来,打开微信朋友圈,发现铺天...

  • 八坼(六)

    四、古建遗韵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更是具有感情和温度的人类活动载体。他们...

  • 八坼(十一)

    九、匆匆过客 翻开吴江的大事记,你会发现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多次在八坼停顿过。据记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坼(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lp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