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繁华世间,灯红酒绿,世人对名与利趋之若鹜,迷失自我,心性烦躁,而林清玄的文字却有种让人安静下来的力量。当浸入其中,像是在细细品茗,温馨淡雅;又像是一首乐曲,渗入人心。让人感觉似乎在这喧嚣中暂得了片刻静谧,万事万物都变得可爱起来了。
书籍简要介绍
此书为“清欢三卷”系列精选之一,分编为“只手之声”和“莲花汤匙”两辑,每篇的题目十分简单,万事万物皆可为题,一切都能赐予人哲学的智慧,由此可见作者对生活的留心,对自然人文的关怀。作者在此书中也分享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见解,字里行间无不能看到他的悲悯情怀。书封亦如书名般清新美好,禅意而隽永的文风,让人一读便爱上了。更有作家自己亲手绘制的插画,温馨恬淡。
深情看世界
这本书由作者所看所感所想而成,每一篇散文从一个物象出发,小到一只蚂蚁,大到明月星辰,实有大雁塔,虚幻有如梦,更有佛学小故事引人入胜……作者细腻的笔触下,万象皆有情,我们若是用心去体悟,而不只是通过双眼,就能看到作者眼中的世界亦或是说他心中期望构筑的世界。
跟随着作者淡淡的笔调,空灵而诗意的风格,我们收获的不只是那些满含哲理的语句,更有一种内心清静的欢喜。
何处不修行
林清玄在经历婚姻不顺,选择在山上隐居了两年,而后四处参学,让他形成了禅意悠远的写作风格,他以菩提之心,关注着社会的百态和世间万象,以其感性真挚的文笔书写了一篇篇动人的散文,每一篇都饱含了他对佛学的理解,对万物的慈悲之心以及生活的智慧。他的菩提十书更是震撼了学界内外,而《清欢》便是从菩提十书中精选所成,可以说是作者多年思考的结晶。当时他的写作风格也是独树一帜,作品影响了很多人,掀起了一股学佛热潮,让人们开始回归初心,寻求一方宁静之地,修行未必一定要去寺庙,只要心中有佛,心怀万物,何处不能修炼心性。
一方净土
初识林清玄的书是在市里的书店中,它和很多散文堆放在一起,清新的书衣---一盆手绘花---在那些精装版或是多彩的书衣面前显得很不起眼,但我却被作家的名字所吸引,清玄,清明而玄幻,看似矛盾,但又有谁说得清何为明何为幻呢。在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在这悠长的时间中,在这广大的世界上,期许朋友们能通过阅读我的文章,得到一些温柔的安慰,得到几许智慧的启发,以及得到藏匿于俗世中的浪漫情怀。读罢便觉得心中一股暖暖的情绪溢了出来,也许这是一种缘分吧,而后我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自此我开始喜欢上了他的作品,心情烦躁时便拿来一阅,可以说在高三时期,他的书是我心灵慰藉的静园。我想,那些喜欢林清玄的人大概也是被其温暖的文字和禅宗意味的故事所吸引,平实但并不代表单调乏味,安静但并不代表没有力量,可以说是一种以柔克刚似的语言。若是你也想获得些许暖意,些许安宁,不如一阅此书。尽管如今有很多书籍和佛教有关,但我最钟爱的还是林清玄的书。
一花一木总关情
“人生,不就是这样偶然的吗?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只是忘了自己的旧精魂罢了。”转世轮回真的存在吗?前一世的我们又是怎么样的?是否拥有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还是悲惨一生的命运。因为羁绊而世世代代都能相遇人,这是何等的微妙,像是命中注定一般。如果人能记得前世,我们是否会愿意选择记得,这一切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如果是我,我宁愿相信轮回的存在,很久很久之后的未来,也许会有下一世的我,但我愿意选择遗忘前世,因为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意味着一次新生,“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轮回的束缚”。
于我而言,写文章最高的境界莫过于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最真挚动人的情感,而林清玄的文字无疑让我产生了这种感叹。他在描写为父亲办丧事之事时,没有什么烘托渲染,矫揉造作,只是一个作为儿子在说着他与父亲的事,就是用这么平实的语言,让我不禁鼻酸。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应该多和父母,家人在一起,以免之后留下什么遗憾。真情的文字和良心的公益广告一样,能唤起我们被工作学习掩藏压抑的本能情感。
乡下的木棉会结果实,它的种子会飞到远处落地生根,而在城市的木棉却没有一棵结果,“是不是整个城市的木棉花都失去了结子与飞翔的心情?”就像有些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的目的在哪里,他们就像是乡下的木棉,有活力,有元气,为自己的梦想展翅飞翔,为社会做出贡献(结子)。而在城市的有些人,则被种种生存环境与压力裹挟着前进,每日只为生计奔波劳碌,失去了最初的梦想,任由社会将他们打磨成同一个样子,最后失去了飞翔的力量,更不用说结子了。
都说宠物会和主人长得日益相像,卖猫头鹰的小贩最后面目和猫头鹰亦十分相似。人们也常说相由心生,小贩心里想着抓更多的猫头鹰,日思夜想,所以才变得和猫头鹰相像吧,卖猫头鹰的小贩故虽可憎,但他或许只是被生活重压下的一个可怜人罢了……
这些只是我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所想罢了,实际上每篇文章我们都能有所启迪,都值得反复翻阅,人人经历各异,思考模式也可能会有所差异,也许你读了,就会和我产生不同的感想,阅读的乐趣之一便是和别人分享不同的感悟。
结语
佛庙给我的印象就是在深山中,远离尘嚣之地,僧侣念经打坐,青灯古佛相伴,这对于他们而言便是清欢,而我们呢?何谓清欢?我在林清玄此书中找到的答案是:不必远离喧嚣的城市,归隐于山林,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消极避世。而是少一些热闹,多一些坦然,少一些虚伪,多一些真情。用情至深,则世界也变得深刻了,淡淡的欢愉在心中由此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