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对蘑菇过敏,朋友聚餐,勉强自己吃了两口香菇油菜,结果因为胃不舒服,提前离场。她回到家开始呕吐,丈夫问她:“你吃什么了?”
“小朱给我夹的香菇油菜,不想怠慢她,有两个香菇我吃上就感觉不舒服,我就不应该参加聚会。”
“你对蘑菇过敏,咱们结婚时,妈跟我说过,你没有发现家里从来不卖蘑菇吗?”
“今天朋友多,小朱好心给我夹菜,如果不吃,她会不高兴的。”
“你幸亏吃得少,如果吃多,你的身体肯定受伤害!”
……
夫妻俩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小刘与人为善关注点在对方,没有照顾好自己。
因为身体是你存在的家,同时也是你能感受到爱的地方,所以关注身体,并带着同情对待它很重要。身体也会变得紧张,对讨好的思想和情绪做出反应。通过以身体为中心的练习,培养富有同情心的、对当下的觉知,可以帮助你的心安顿下来,带着洞察力观察你的体验。当你直面身体的直接感受,并放弃与之挣扎时,你可以从身体的内在智慧中学习,敞开心扉感受爱,活得更加充实和快乐。
小刘如果真诚地告诉大家自己对蘑菇过敏,小朱还会夹香菇给她吗?
小刘还会受身体之苦吗?
小刘的行为就像一位脆弱的小孩,想得到小朱的接纳和喜欢,违心地吃下香菇,过后又怨恨自己,她具有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童年没有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不包括溺爱、宠爱、无边界的爱。父母让孩子获得安全感最重要,安全感来自父母慈祥、温柔、正确的教育方式。
第一种教育方式
发生事情,父母与孩子平等心地沟通,引导孩子自己做选择。
《轻而易举的富足》作者彼尚,他的孩子四岁时,以拉耳朵、抓衣服、打扰他的行为引起他的注意。起初彼尚无法容忍就抱起孩子做摇晃动作。可是,他感受到只有无条件的爱,才能与孩子平和相处,他没有再做摇晃孩子的举动,而是把孩子拉近,慈祥地看孩子,并且轻吻孩子的前额,孩子回应不同寻常,用小手抚摸父亲的面颊,父子俩流泪凝视,父亲抱起孩子,爱注入孩子内心。
第二种教育方式
夫妻经营好婚姻生活,让爱传递,即使离婚,也让孩子相信爱情,相信父母的爱。
有一对夫妻离婚,孩子考试成绩很差。妈妈生气地说:这周不许玩电脑和看电视。父亲没有惩罚孩子,只是拥抱一下孩子,此刻无条件的爱孩子。
无条件的爱是什么呢?
觉察对自己的爱,平和你的世界作者米基•法恩在她的书籍《当你不再讨好别人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告诉人们以下内容:
感觉到与对方息息相关,想要关心和照顾对方却不希冀任何回报,这就是无条件的爱的一个特点。它在很多文学作品和心理学著作中备受推崇,更遑论不计其数的流行歌曲对它极尽溢美之词__这种爱没有穷尽、不可估量,是慷慨给予的。无条件的爱和认可对方的内在之美,且与TA所思所想及其行为模式无关。因而,即便心爱的人“犯错”时,这种爱依然存在;因为在对方看来,她真实明亮的性情并未因该行为而有所黯淡。换言之,有问题的只不过是心爱之人的行为,而非她本人。有了这种无条件的爱在心中,爱人无须费力去争取被爱,它是被慷慨给予的。就儿童而言,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被允许肆意行事,而是照料者需要根据儿童所处的年龄阶段,对其进行慈爱和合适的管教、指引、规范和引导。如果儿童能够从照料者那里获得无条件的爱,他们就会有安全感,对自己的内在美感到确信。他们与照料者之间建立起强有力的组带连接,同时与之相伴而来的还有其他诸多益处与福祉。在内心深处清楚知晓自己是被人爱着的,并且知道自己配得上这份爱,这有助于帮助他们相信自身的美好,并且使得这份自信能够被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他们可以袒示爱的真实性情,全然享受生命、体验爱情,并且爱人。这种真实的连接感通常被视为心理健康最为核心的内容。
这本书籍作者法恩提出为他人服务,并将其利益置予自己之上,这种行为通常是值得赞许的;但是在自我牺牲和寻求认可之间有一条分界线,那就是每个人与人为善时,同时需要照顾好自己,无条件的爱来自宇宙,包含阳光、空气、水、父母、爱人、知己等大自然和真心爱你的人给予的所有礼物。
聚餐是日常的事,无论家人、朋友、同事点餐,如何提问和回答,都真实做自己,关注内心的声音,表达谢意和歉意就好。
小齐小时候吃鸡蛋过敏住进医院,家人都清楚此事,他长大后,参加聚餐活动,从不吃鸡蛋类的食品,他每次聚餐主动给自己点好两份菜,朋友、同事都亲切称呼他“熊猫”。有一次他出差,因为飞机晚点,他没有参加聚会,大家把他喜欢吃得两个菜拍照后发给他,当他下飞机看到那张照片,他内心充满感谢。
当你觉察对自己的爱,就会像小齐一样享受和平带来的幸福。
可是,小刘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还会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你如何解决呢?
1、亲人间借钱,你会实话实说“借”或“不借”吗?
2、朋友约你一起旅游,特别想去你已经去过的地方,你还愿意陪伴朋友吗?
3、同事找你帮忙,你也比较忙,你会帮同事后,加班干自己的工作吗?
4、同学20人以上聚会的次数一年几次为益?你会组织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