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敲钟就在眼前。
一直备受外界关注的小米估值问题,日前有了确切的消息。在投资推介会上,雷军一边将定价权交给投资者:“这次550亿美元的定价,就是我也不想开价了,你们随便开吧。总不至于连550亿美元都不值吧?”摊出了550亿美元的底牌。一边却表示小米估值应该是腾讯乘苹果,因为小米是一家全球罕见的全能型公司,看似矛盾的表达,背后是雷军对小米估值偏低的心有不甘。
从曾经千亿美元估值在望,到如今550亿美元的保守价,小米还没上市,估值就降了一大截。既然小米选择IPO,那么估值就是创始团队不得不介意的数字,一方面,它关系到小米团队的利益,股票价格决定管理层和核心员工能拿到多少钱;另一方面,它意味着小米公司的地位,500亿美元公司和千亿美元公司,在行业的地位截然不同,能获取的资源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550亿美元会是小米估值的起点吗?作为掏钱买了不少小米产品的半个米粉,我还是想抛开这个身份,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米=苹果*腾讯?
腾讯最新市值约合4795亿美元,苹果最新市值约合9115.62亿美元,两者相乘,结果是4370万亿美元,在可见的未来,如果美元不发生系统性通胀,小米是到不了这个估值了。雷军这样说,应该是表示,小米估值的模型应该是苹果和腾讯结合——前者硬件,后者互联网,两者市盈率分别是18.04和31.99,两者相乘是577,按照这个计算,小米估值超过5000 亿美元,与阿里腾讯并肩。
577的市盈率,在很多人看来属于“市梦率”:
市梦率是由“市盈率”演变过来的。市盈率即股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市盈率=股价/收益)。如果当一个企业股票的市盈率高得吓人的时候,就可以说“梦”了,这就是“市梦率”。
不要奇怪。乐视、暴风科技等在A股曾经表现的股票,都曾有300倍以上的“市梦率”,其中乐视一度达到367倍。而在美股,市盈率几百倍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今年表现惊人的Netflix市盈率高达269.20倍,已接近苹果的Amazon市盈率高达213.19,一度被微博反超的Twitter市盈率更是高达2349.45倍。因此,理论上来说,小米市盈率到577倍不是没有可能。
雷军说小米=苹果*腾讯也不是没有原因。小米是全能型公司,此前雷军的解释是铁人三项:互联网、硬件和新零售,“小米通过互联网增强用户体验,同时为手机、硬件和电商带来流量,进行变现,其主要利润来自于互联网。”
不同商业模式的业务集合到一起,不能简单地做加法,如果小米做不同的硬件,就是在做加法;小米做硬件同时做互联网和电商,用乘法来体现就很形象。天猫和淘宝在一起是加法,但天猫、阿里云、蚂蚁和菜鸟在一起就是乘法,说得更简单一点不同性质业务在一起发生的不是物理反应,而是化学反应。不过问题是,小米乘法的因子,为什么是苹果*腾讯?
小米=苹果*腾讯*Amazon?
按照雷军的说法,小米应该=苹果*腾讯*Amazon,分别对应到硬件、互联网和电商。市盈率可以达到12万倍。为什么不加Amazon或者阿里巴巴?或许雷军认为苹果已有新零售属性。
苹果通过Apple Store模式率先探索线上线下无缝购物,用户在门店也是在线下单,在互联网购买也可到店提货,无缝衔接,堪称新零售/无界零售始祖。小米强调小米之家是全球坪效第二的实体店,第一,正是Apple Store。
问题来了, 苹果不只是一家电商公司,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它从来不只是一家硬件公司,不论是iTunes、AppStore还是AppleMusic,各种互联网业务都在给苹果创收,今年一季度,苹果服务类收入超过90亿美元,增长31%,成为收入增长的驱动,在营收中占比达到了14.73%。而小米2017年来自互联网营收占比为8.63%,同比增长51.2%。虽然增速超过苹果,不过从收入结构来看,苹果更具互联网属性。
要说全能型公司或者说铁人三项,苹果才是大哥,因此小米的全能属性并非全球罕见,既然这样,小米=苹果不更合适吗?后者市盈率只有18.04倍,照此计算,小米估值约为148亿美元。
我不是说小米模式就是苹果模式,两者顶多异曲同工。小米模式跟苹果模式的根本不同在于:一是前者强调性价比,弱化硬件利润,后者强调高品质,同时强调利润——拿走了手机市场90%的硬件利润;二是前者布局生态链,销售超过100个品类,不少是爆品,后者将所有资源聚焦到少数硬件,特别是手机。
然而两者的不同不是模式的区隔,而是策略的选择。小米通过性价比策略来获取用户——雷军说小米只用8年时间成为世界500强,颠覆性就在于性价比,硬件综合利润率不超过5%不是虚言,然而小米不卖高价,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的问题;小米通过生态链来变现用户,有更多的品类电商模式才奏效,总不能要小米之家只卖手机吧?苹果可以,是因为它只用少数品类就可以支撑最高的坪效,苹果为什么不做行李箱?这反而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的问题。
所有伟大公司都赚人心
雷军在沟通会上强调,未来十年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公司,极有可能是一家中国公司,不是华为就是小米:
“有极大的概率就是小米,好的公司靠利润,伟大的公司靠人心,小米要做伟大的公司。”
伟大公司有人心,这是对的。不得人心的公司,要么死掉了,要么正在走下坡路,抑或跟用户缺乏连接,没有粉丝,没有品牌,制造模式。
人心是什么?资本市场只看理性数字,不听感性故事,贾跃亭的梦想和化反也撑不起乐视的未来。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心在互联网/手机/电商行业体现在用户获取能力上,小米做了不少感动人心,特别是价格厚道的好产品,去年底小米就宣布,MIUI全球联网激活用户数已经突3亿,此外,小米“百货”业务如行李箱等,用户另算,可以说,小米确实广纳人心。
不过,要让我认同小米是一家比苹果或者华为更得人心的公司,也不容易。没有什么比用户的行动更能表达人心的了:产品发布时是否花钱投票,使用产品后是否持续消费,定价较高时是否承担溢价……有性价比的可以得人心,没有性价比的苹果/LV/Prada/劳力士,同样有他们的人心。
小米确实得到了米粉的人心,然而对于每个公司来说,要稳住人心不容易、留住人心更艰难。建立一个品牌要20年,毁掉一个品牌分分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前小米在MIUI中加入更多广告,部分米粉怨声载道就体现出稳住人心不易;小米基于硬件得“人心” 模式意味着人心有流失的机会,用户每年会有一次换机潮。苹果发布财报时,都会强调一个数据,新增用户有多少来自于安卓,就体现出手机行业得人心不是一劳永逸的工程,也不是说就靠一个策略,一套模式可以奏效。在这一点上,阿里、腾讯这样的具有一定垄断能力的企业,更有留住人心的能力,它们不可替代。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商业模式,小米的全能模式+性价比+生态链构筑了可以防范BAT的壁垒,在手机行业实现后来居上,然而其策略也有其短板。过分强调低利润的后果意味着缺乏足够有力的研发投入,广泛布局生态链意味着难以专注。苹果有利润才有iPhone X才有匹敌高通的A系列处理器;OPPO和Vivo有利润才有Find X和Nex;华为有利润才有麒麟芯片——而且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专注,最多的精力被投到了少数产品甚至唯一的手机产品线上。
伟大公司靠人心,但也离不开利润,用利润做好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永远给用户最极致的体验,才能持续获得人心、稳住人心和留住人心。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排斥利润,伟大的公司亦是如此。
话说回来,小米估值550亿美元高吗?正如港交所总裁李小加称,有关估值是公司与投资者间的协议,在香港市场,港交所不会干涉,亦难以干涉。简单地说投资者,不论是机构还是散户,觉得值,就值,最终大家用股票的买卖来回答这个问题。而且既然360一度都能达到这个估值水平,小米550亿美元真心不贵,当然,大家分别在港股和A股,估值逻辑截然不同。
不得不承认,小米确实是一个奇迹,550亿美元可能只是一个起点,前提是小米要证明自己。一方面,它需要持续创造出更好的产品,具有持续的得人心、留人心、稳人心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营收占比这个数据要有显著提升,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对标腾讯就无意义。
最后,祝小米敲钟大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