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9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正在书桌前研读《论语》。那时天气很热,已经很久没有下雨了。我伏案良久,忽然一阵倦意袭来,我迷迷糊糊地就进入了一个院落之中。
《论语》只见曲廊回转,亭舍俨然。给人一种清新而肃穆之感。院中一棵大榕树,枝粗叶硕,两人尚不可环抱。树荫下有一石桌,桌旁坐一白髯老者,神态安然。身旁三人,分着青衫白衫蓝衫,皆面目清秀,气宇轩昂。
老者见我,指右边一空位道:“子莲,到这儿来吧。老夫孔丘已经等你好久了。”
我于是鞠躬至膝,向他行了一个礼。礼毕,小步前趋,侍立一旁。
孔子让我们都做下自我介绍。于是我知道了着青白蓝衫的分别是子华,子柳和子鲁。
我也介绍了自己。
孔子说:“我已经知道你是从2000多年后来的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欢迎。你有什么问题就问吧。”
于是我又向孔子行了个礼,问道:“我听说有一回,子路来问你,如果听到了一件正确的事,他是不是马上就可以去做?你说:那怎么可以?你有父亲、兄长在,你至少要问问他们,怎么能自作主张呢?而冉求来问你同样的问题,你却说:是啊,你既然觉得正确,就应该马上做,还犹豫什么呢。 是这样的吗?”
孔子说:“确实有这么一回事。当时子华也对此感到疑惑,问询过我。”孔子转向子华道:“子华,这个问题你来给子莲说说吧。”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子华对我说道:“当时我问老师:子路师兄来问,您告诉他不行,要听听父兄的意见;可是冉求师兄来问,您却说就这样做,不要犹豫。老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老师告诉我,冉求比较谨慎,比较胆小,所以他要鼓励他;而子路太莽撞,太冲动,所以他要抑制他一下。我这才知道,老师所教我们的,无论是道与德,还是仁、义、礼,都是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的人,灵活运用的啊。”
孔子在旁微微一笑,颔首不语。
我又问道:“夫子,如果我的母亲,我的内人和我的儿子同时掉到水里,我应该先救谁呀?”
孔子看着我,问道:“你在生活中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我说:“没有,但我想知道,假如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我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选择。”
孔子的目光幽幽地从子华、子柳和子鲁的脸上扫过。
子华说:“如果是我,我想应该先救母亲。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如果不能救父母,我会遗恨终生的。”
子柳说:“如果是我,我会先救内人。母亲年岁大了,可能也陪不了我多少年了。儿子的话,有内人在,我们以后还可以有。”
子鲁说:“我会选择先救我的儿子。儿子是我的未来,是继承我血脉和衣钵的人,我在他身上已经花费了太多的心血,我不愿我所有的心血和付出化为乌有。”
我问道:“夫子,他们的选择,哪一个是对的呢?”
孔子看了看我:“都对。”
我复问道:“夫子此话怎讲?”
孔子道:“在那生死攸关的时刻,哪里还容你去仔细权衡该先救谁呢。哪一个离自己近,能救到的可能性最大,就先救谁吧。”
我说:“那我无论救了谁,都会有遗恨啊。”
母亲、妻子和儿子,你会先救谁?孔子道:“这是自然。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当你面对选择的十字路口,无论你选择了哪一条路,都意味着你放弃了其他几条路。放弃了其他的诸多选择,也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很多种可能。遗憾会有,但你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为之承担。对自己的失去释然,放下,不再背负心灵的审判。因为你已经尽力了,你就不要再作茧自缚。”
我说:“在这个假设中,可以放进各种不同的人。比如国君、师长、恋人、直属上司、巨富等等,在那生死一瞬,个人所做的选择可能会影响以后一生的命运。但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不管选择先救谁,其实都是一种价值的决择。无论先救谁,最后救了谁,重要的是我们要求得心安。”
孔子道:“孺子可教也。”
一阵清风拂过,几片云彩飘落,周围的一切变得朦胧起来。倏忽间,孔子及其弟子不知什么时候悄然隐没了。
我回过神,看到面前翻开的《论语》,正是这一段: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