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像传统的习惯,即是老师在台上生气,很大声地去批评那位调皮冠军,然后这个局面也会像传统的表现,学生就在那一刻是听进去,停下那躁动不安的或是兴奋激动的状态,顿时也安静听老师讲课。但是“好景不长”,不到2分钟,学生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表现:继续找周围的同学进行高谈阔论,话题非常的新鲜与有趣,于是现场又炸开了锅……
接下来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部分老师会选择邀请该学生站到课室后,或者是课室外的走廊吹吹风,给予时间和空间冷静一下。我也有这样想过,但是作为社工的身份,让我对过往自己经历或者了解的对应方式有了新的理解:这样的做法固然是一个‘快准狠’的能够迅速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这里衍生以及涉及的影响就会能够延续性地爆发:青春期的学生对于个人的形象非常注重,如此的‘全场最亮的冷静待遇’,让学生的自尊受到影响,由此会引发学生对于个人的朋辈群体、所在班级、班主任产生不同的看法。“被老师叫出来站在走廊,我在朋友中是不是威信下降了?”“我以后还可以在班上好好呆着吗?”“同学提起我的名字,不会只想到我是那个被叫去站走廊的人吧?”“老师为什么要这么针对我?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因为这话题太好聊了/这朋友真的很想通.......”“我开始对老师有些害怕,这课看来都没法听了”我们不知道学生会由此想到什么,但这种影响是真实存在。古语有言,为人师表,做好表率作用。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传递的是情绪,学生可能会习得该种方法去对待他人,甚至以后也许成为了一名老师,也是如此的循环往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