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醉翁亭记》
当代 李有朋 琅琊山图局部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据说欧阳修在写这篇的时候,开头本来列举了很多山名,后来觉得差点意思,就改用了“环滁皆山也”一句。“环滁皆山也”有一种总览的感觉,然后视线随之收缩,西南诸峰尤其吸引人。
突出者中更有突出者,那就是蔚然深秀的琅琊山了。“山行六七里”是视觉、是感受,“渐闻水声潺潺”的“渐”字有一种往前推进的感觉,这一句转到听觉,接下来又是观感,山间泉水印象用“泻”字形象又有动感。
穿过一座座山峰,道路曲曲折折,有座亭子的檐角像要飞起来一样,那就是醉翁亭了。“翼然”不仅写出了一种动感,紫湘觉得还很可爱呢。
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同醉,同乐。
3.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琅琊山的朝暮变化和四季变幻之美,景有不同,乐亦无穷。
日出而林雾散,云归岩穴变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此乃山间之朝暮。
把四季浓缩在一个句子中,而且还概括得那么丰富,丝毫不显寡淡,这是我最佩服的古人写法,于小中见大,短中见长。
4.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除了琅琊山的自然景象,还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的人文风光。
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打招呼,后面的马上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往不绝。这幅百姓一片和乐的滁人游图是太守乐于见到的,给他为国为身担忧的心以莫大的安慰。
就地取材的太守宴,山肴野味、当地泉水自酿的酒,杂然前陈,随意摆放。众宾无需管弦丝竹气氛的烘托,是发自内心的高兴,自顾自地玩起游戏,觥筹交错,吵吵闹闹,太守醉在其中,乐在其中。
游人与宾客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5.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待到太阳下山,游人、宾客从太守而归,把山林归还给禽鸟,禽鸟欢叫于茂密成荫的树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微斯人,吾谁与归?”我想范公的这句追问有人早已做出回应。
注:据历史记录,《醉翁亭记》写于1045年,而《岳阳楼记》写于1046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