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的“倒三角”结构

作者: 赶潮儿 | 来源:发表于2017-12-23 23:21 被阅读13次

    三维目标的“倒三角”结构

    读第68条《一般发展与掌握基本知识》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很早听说这样一个家教故事。说是一位家长和孩子交流每天只需要问四个问题就够了:第一,学校今天有什么好事发生吗?第二,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呢?第三,今天有什么收获?第四,你有什么事儿需要爸妈的帮助吗?有评论说,第一个问题,是探察孩子的价值观,指引他看到更积极的方面;第二个问题,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第三个问题,是了解孩子学到什么,养成总结收获的好习惯,当然也包括学习习惯;第四个问题,是体现孩子的自主意识和家长的帮助关心。在这个故事里,家长把孩子的收获和掌握基本知识是放在第三个问题来问的,在这位家长看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自信心是更重要的选项。读了这个故事,老师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也会有所启发。

    类似的见解,苏霍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有精辟的论述。

    今天,我阅读苏霍的第68条建议,他论述了小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一般发展”的基本规律。他认为,小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具备“丰富的精神生活”。我想,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是“学会学习”的认知基础,或者说是掌握基本知识的“结构底座”。没有了精神生活,所谓的“学会学习”,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大家都知道,从2001年以前,教学目标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目标,俗称教学目标的1.0版;2001年之后,教学目标变成了三维目标,在“双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学目标变成了求知、学法、育人的“立体化”目标,2011年又做了修订和完善,俗称教学目标的2.0版;现在有学者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科素养”的概念,即把三维目标整合在一起,学科教学要培养学生具备这门学科学习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甚至是形成学科学习的一种文化,这应该是教学目标的3.0版。掌握“双基”是基础,“学科素养”概念比较高端,我们现行比较熟悉还是2.0版的教学“三维目标”。

    几年以前,就有人用三维坐标系形象化、立体化地表示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的关系:X轴表示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Y轴表示的是过程和方法,Z轴表示的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X轴表示学生“学会”的基本知识,Y轴表示“会学”的方法论,Z轴则是“乐学”的情感支撑;X轴和Y轴围成的面积是“平面”的,仅是对知识的认识范围,Y轴的情感维度才让学生“立体”地站了起来,XYZ三轴围成的“长方体”空间就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全部认识,所以说这个认识是“立体”和“形象”的。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型,还要决定三个维度的坐标轴的长短,彼此侧重点可能要不同,但对每一节课堂来说,三维目标哪一维度也不能少。

    阅读苏霍的这篇文章,再结合三维目标的“立体”关系,在对接认识的过程中,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教学的三维目标的结构层次应该是“倒三角”的结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是第一层“丰富精神生活”用来打底的,过程与方法是第二层用来体验感悟的,知识与技能是第三层用来掌握基本知识的。这个结构关系,与我们习惯意义上的理解关系正好是“倒置”的。想到两句俗语,“磨刀不误砍柴工”“功到自然成”,都是说明做事“打底子”的重要性,学习的道理应该亦如是。

    下面看看苏霍的建议和我的体会吧。

    先是对儿童丰富精神生活的认识。苏霍说,“教师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他的工作对象是完整的儿童” “儿童还应当过着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在小学里学习的年代,是儿童在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身体的、审美的发展中整整的一个发展时期,这种发展是现实的事情,而不是一种空谈,这就要求儿童在今天就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而不只是为明天掌握知识做准备”。还记得苏霍在本书第一篇文章就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具象的人,要针对他们的差异和个性特点,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人格上的自尊。确实是这样,人被认可、被信任,精神上就有做事的自信和动力。我校开展了“班改评价”活动,提出“班班有评价,节节有创意,组组会合作,人人展精彩”的主题目标,进一步优化了小组四位同学的职责分工,调动了每人的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今年“班改评价”再进一步,升格为“构建班级文化共同体”,实行班部制管理,由班级各部委直接调度各小组参与各项活动,学生自主、自律、自立意识增强了,每人对班组都有了归宿感和责任感,为学生“学会学习”搭建了精神平台。

    再是对儿童要学会学习的认识。苏霍说,“小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牢固的知识和能力。‘学会学习’包含着一系列与掌握知识有关的能力:阅读能力、书写能力、观察周围世界现象的能力、思考能力、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这些能力就好比是工具,没有这些工具,要掌握知识是不可能的”。有了“丰富的精神生活”打底儿,接下来就是要“学会学习”,掌握基本知识了。关于如何学习的问题,我在阅读第49条《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时,分文科和理科提出了的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像是文科学习,我建议把握好“听、说、读、写、表”五种工具的,前四个是“吸收内化”的,“表”是用言语表达和形体表演的,是“外化于行”的;再如理科的学习,我是推荐“做、议、思、评、用”五种工具的,其中“思”是“思考内化”,是走心的,“用”是学以致用,是知识的运用体验,是“外化感悟”的。也就是说,凡事学习,就要经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所谓学习的“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

    还有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苏霍说,“教师不仅是儿童学习知识的指路明灯,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导师和生活的教师” ,“我的目的是要努力做到,使学习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这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促进儿童的发展,丰富他的智慧”,“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仔细品读苏霍的教育理想,我发现有知识与技能,有过程与方法,有态度情感价值观,还有团队合作的人文素养和我们“班级文化共同体”的影子,或者说既有科学素养,也有人文素养。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向他学习的地方。那么,怎样做学生的导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应该先做精神导师,再做学业导师,后做人文经师。

    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发展”与“掌握基本知识”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一般发展”的底子打得好,学生认识范围就广一些,做事与思考的习惯就好一些;“掌握基本知识”的关键是“学会学习”,掌握必备的知识后,反过来又能提升学生的自信精神状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拓展知识面。《道德经》有言:合抱之木,发于毫末;九尺高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一般发展”是完整和具象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掌握基本知识”是“一般发展”的组成部分,“知识与技能”是“一般发展”的有效输出部分之一。

    “儿童好像背着一个口袋,教师尽量地把越来越多的东西往口袋里装”,这是苏霍的警告。在学业进步和智力发展方面,我想苏霍更关注的是知识“输出”,而非被动“灌输”。一旦教师走到“灌输”的教学路径上,说明对“双基”的认识是“越位”的,因为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层次是一个“倒三角”结构。现在,再看本文开头的那个家教故事,应该一切都明白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维目标的“倒三角”结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lc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