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县小学语文教师在县一中丹河校区进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训。
回忆培训内容,印象深刻的是新的语文课程性质相比较原来的增加了四个字:国家通用。即从原来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改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从而强调了语言不但是思想的界限,而且也是家国的界限。
在“语文课程对文化的关注”里,老师讲到了葛兆先在《如何呈现“中国文化“和“中国风格”》里总结的最能呈现中国文化的五个方面”:汉字阅读书写和阅读思维;家族家国和在家族伦理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儒家学说;三教合一的宗教世界;阴阳五行说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知识和技术;中国独特的天下理念,以及由此发展出的对世界的想象。
老师还讲了许多,但让我最感兴趣的是讲到语言文字,对汉字最初意思的理解时,举了两组例子,让我深切感受到我们伟大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第一组是由“日”和“木”组成的三个字。第一个,“杲”,象形字里圆圆的太阳升起在高大的树木上面,轻轻地挂在高高的树梢,好像发出耀眼的万丈光芒,照耀着大地上的一切,给世界带来一片光明。所以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光明,明亮。”它让我想起了韩愈的《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的最后两句“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第二个字是“东”,也是由“日”和“木”组成,但这里的“日”还在树的里面,意思是虽然太阳出来了,但升起得还不够高,没有超过树梢,还隐藏在树木之后,只是在这个方向上正在升起。所以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方向之一。太阳出来的一边(跟“西”相对)。引申为请客的人,东道主;主人(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和“西”配用,指不确定的方位、事物,含“这”“这里”的意思。
第三个字是“杳”。这个字里太阳已经落在了树下,意味着夕阳西下,光线朦胧,视线模糊,夜幕低垂,黑夜马上就要降临,自然万物就要在眼前披上黑纱,显得渺远而空旷,人和动物将会休息入眠,世界将要进入无影无声状态。所以这个字的本义是昏暗;由幽暗引申为极远;由极远又引申为寻不到踪影,无影无声。有个成语“杳无音信”就是取它的“极远寻不到踪影”意。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写过一首五言绝句:
送友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里就用到“杳”的“幽远,渺茫”的意思。
第二组是两个字。老师开始只出示了两个象形字,让我们猜。第一个是左边一个锅形的器具,圆圆的凸肚,越往下越尖瘦的锅底,上面中间高两边低小丘一样的锅盖,让让联想到熊熊燃烧的炉火上一锅正在咕嘟咕嘟熬着的米粥。右边一个人正屈腿半蹲着,面向着锅,一只胳膊曲起的肘部放在大腿膝盖上,手撑着下巴颏,眼巴巴地看着冒着蒸汽的锅,仿佛还能听到他咕咚咕咚的咽口水声。很明显,这个人将要吃饭,但还没吃到,饭马上就要出锅,即将吃饭。所以这个字本义是就食。引申为就(动词)、接近、靠近。由此又引申为至、到达、迎合、符合、寻求。由接近或到达义引申为就(时间副词)、即刻,由此虚化为表示承接的连词,与“则” “乃”用法接近,而且还可以表示假设、让步或转折。
另一个字大家可能猜出来了,对,就是“既”,跟“即”相反。左边同样是锅,右边同样是人,但锅显得不那么热气腾腾,好像上面的盖子已经打开,下面没有了熊熊烈火。人的脸也不再面对着火,而是背对锅子盘腿二坐,悠然自在,心满意足。所以这个字的本意即吃完饭,引申为尽、完。由尽、完虚化为表示已经,用作副词;也作连词,表示推论因果关系。在与“又”、“且”、“也”连用时,表示同时存在两种情况。
立即,即刻;既然,既望……
汉字真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