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写作交流历史有意思国学与传统文化
农业政体和草原政体竞争中的决定因素

农业政体和草原政体竞争中的决定因素

作者: 徐徐清风娓娓道来 | 来源:发表于2018-09-30 11:49 被阅读15次

    在中国历史中,农业政体和草原政体冲突了几千年,每次中原文明被“野蛮文明”击败的时候,都会让后人扼腕叹息。

    农业政体和草原政体指的是农业帝国和游牧部落,前者听起来中性一些、对称一些。

    游牧族群对于整个欧亚大陆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一些大型的游牧帝国主要出现在中国境内,比如大家常知的匈奴、突厥等。

    中国北方的游牧族群分为三类:

    • 西部的羌人、藏人
    • 北部的蒙古人、鲜卑人
    • 东北的渔业和游牧混杂的满人、女真人、辽人等

    历史上,羌人、藏人影响不大,出现在东汉和唐朝初期,蒙古帝国虽然军事力量强大,但占领中国全境不过几十年。真正产生较大影响的是东北游牧群体,即便他们军事力量不是十分强大。

    草原政体和农业政体冲突开始于战国晚期,比如戎人、狄人。在后来的历史中,游牧族群虽然传入很多历史和文化,但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儒法国家的政治结构。

    中国游牧族群在地缘政治竞争中始终能够保持活力,主要依靠的结构性因素及相关机制:气候条件、双方领导者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双方在地理、生产方式、组织上的比较优势,互相学习模仿,以及在竞争中同化

    • 1、气候
      • 每一段中国气候的寒冷期,都有游牧族群移民或入侵中原。
      • 但要注意的是公元1000年以前,游牧族群入侵带来长期战乱,而之后却只导致王朝更替。可见西汉开始出现的儒法国家系统比较稳定。
      • 气温下降对于游牧地区的影响远胜于农业地区。
        • (1)气温波动大,草原牧民的职务到了存活极限,很小的温度变化对作物会产生很大影响。
        • (2)游牧式生活对人口压力更敏感,牲畜既是种子也是食物。游牧族群需要在马尔萨斯人口压力发生前进行人口的有效控制,保证资源与人口的平衡。
        • (3)寒冷气候降低游牧地区的土地承载力,增加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灾害会迫使游牧族群南迁。
    • 2、时机与领导者的视野
      • 中国许多王朝都有游牧或半游牧血统,王朝疆土面积与统治家族的族群血统息息相关。
      • 比如清朝皇帝即便统治中国多年,仍然具有控制草原的强烈欲望,因其骨子里就有控制草原的强烈愿望。而汉、宋、明中原帝国的疆域相对小一些。
      • 中国一直是儒法国家,除了儒学思想,重视工具理性的法治也很有影响力。一般开国皇帝倾向于法治,他们通常靠战争获取政权,而且建国初期儒家官僚系统尚未完全正式建立,更倾向于用武力征服周边,因此历史上的远征军通常出现在王朝初期。
      • 王朝中期,不同性质的政体开始有区别。农业政体一般靠封君、联姻、赐礼等来控制游牧族群。因为统治者对草原的贫瘠之地不感兴趣,出于安全考虑以及征战耗资巨大,一般国家很难支持。更重要的是,中原血统的君王受儒家官僚影响,倾向于通过支配而非武力来处理外交关系。
      • 游牧族群血统的王朝君主,即使有不同的视野以及执政自主性,迟早也会被儒学意识同化,最后依靠儒家官僚体系。
      • 时机对于游牧族群的成功也很重要。在农业地区,帝国是比较稳定的政体,而在游牧地区,稳定的政体形态则是部落联盟。
      • 游牧地区之所以能产生帝国,一般是产生了以为卡里斯玛式的领袖,他的权威来自于带领部落成员进行成功的抢劫和掠夺。一旦不成功,部落就会内乱与分裂。所以时机与游牧部落领袖的视野都变得很重要。
      • 如果游牧帝国兴起后,面对的是一个已经获得统一的农业帝国,只要农业帝国与游牧帝国打成拉锯局面,游牧帝国就会发生内乱。
      • 如果游牧帝国在农业帝国衰弱时形成,则往往能够入主中原,这时候时机重要,还因为领导者的视野。因为游牧帝国的早期领袖一般是农业帝国的“少数民族干部”,祖上在农业帝国强盛时被吸纳进政府,为农业帝国戍边。手下也有许多汉人谋士,熟悉农业帝国的组织构造。当农业帝国衰弱时,这些干部中具有帝王野心与视野之人会与帝国离心离德,伺机反叛,成功者则入主中原。
    • 3、农业政体在组织技术上拥有优势:影响两者最重要的因素是比较优势以及两类政体在竞争中的相互学习。
      • (1)生产方式
        • 气候条件(降水量和温度)会影响当地的生产方式、食物链和人口。
        • 长城一带大致可以看作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地区无法开展种植业,只能发展畜牧业。
        • 生产方式的差别会进一步影响到食物链。中原人以吃植物为主,游牧民族以吃肉为主。食物链的原则是每高一层级,就需要十倍能量,这就意味着在两地同等肥沃的情况下,游牧地区承载的人口只是农业地区的十分之一。更可况长城以北地区温度较低,植物生长困难,能承载的人口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 人口密度的巨大差距给草原政体和农业政体竞争带来一个不利因素,因为占领农业地区后,就必须面对巨大的农业地区人口带来的同化压力,结果是军事上胜利,文化上被同化。
      • (2)农业政体具有组织技术优势,草原政体具有军事技术优势
        • 生产方式决定政体形式,农业社会不利于人员流动,政权对百姓容易控制,在农业社会中帝国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政治统治方式。一般能发展出文字和比较复杂的组织形式(比如常规军与官僚体系),帝国文明有较大的积累性。
        • 草原人群流动性大,不容易控制,因此部落制度是比较稳定的形态,然后形成部落联盟,根据部落之间的协调需要,产生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协定。
        • 游牧帝国产生背后,一定有一个具有卡里斯玛式的领袖,一旦失去这样的领袖,游牧帝国就会走向瓦解,重回部落联盟状态。
        • 从发展形态来说,农业地区的军事、组织与技术处于渐进式上扬的形态,而游牧地区的发展属于震荡徘徊。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农业政体渐渐胜出。
        • 但草原政体往往拥有军事上的优势。农业政体的组织优势,草原政体的军事优势,以及之间的相互学习构成几千年来农业政体与草原政体关系的主轴。
        • 伟大的游牧帝国都集中出自东亚地区,因为游牧族群背靠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农业政体,会通过学习形成草原政体军事优势和农业政体组织优势的合体。
      • (3)农业帝国的地域动态和边远地区统治机制
        • 生产方式决定战争的代价,草原政体经常采取突袭战术,这是农业政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 草原政体可以在一段时间集中打垮敌人的军队或者城市,但农业政体很难及时歼灭草原政体。
        • 游牧族群的军队移动太快,另外农业政体可以出动大军,但部署在前线的不过数千人。农业帝国维持补给和保障代价太大,使得游牧族群的迂回战略得以可能。
        • 草原政体承受失败的能力远大于农业政体,农业帝国的军队一旦失败就彻底失去进攻能力,而游牧族群军队及时失败也可以继续撤退,然后反击,获得胜利。
    • 4、游牧-农业政体冲突中的中国历史
      • 亚欧大陆最强大的游牧帝国都出现在中国边境。可以用以上相互学习和模仿来解释。农业政体强大时,草原政体为了生存不得不努力地学习适应。
      • 草原政体的军事力量再强大,也没能力建立一个跨越长城内外的帝国(除了短暂的元朝)。
      • 反而是军事实力并不强大的东北半游牧民族在与中原帝国的竞争中得利,并多次建立持久帝国,控制长城内外的人民。
      • 东北游牧民族很少处于与中原帝国的战争前线,边缘地位反而为他们提供机会,同时吸收双方的优势。
      • 东北游牧族群半农半牧,同时具有农业政体和草原政体的优势,他们的战斗力不如游牧族群,但是汉化成都更高,更善于向农业政体学习,所处的夹缝位置,使其经常成为东北亚战争中出人意料的胜利者。

    非独立行为能力者请勿入内。本文纯属一个毫无远见和真才实学的小小房地产行业HR从业者的愚昧见解,仅供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农业政体和草原政体竞争中的决定因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qw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