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王利珍坚持分享第1193天
SFBT的限制?
SFBT是否有适用对象的限制?
对于理论限制的问题,我的思考观点是,(一)任何咨商理论取向的限制,都是暂时的,累积实务经验与研究成果,可以促使咨商理论取向持续发展。(二)有些实务工作的限制,可能是因为助人者对于理论技巧的不熟练,未必是该理论取向本身的问题。
从实务工作累积的经验中发现,sfbt应用在下列几种当事人时,效果未如预期。(一)当事人是精神疾患,人格疾患。(二)只想做观点探讨,没有明确的问题需要解决者。(三)只想做自我探索解决问题,动机不高者。对于第1类当事人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对于第2类第3类当事人需要先了解其做观点探讨及自我探索背后的期待,才能知道当事人真正在意想要解决的问题为何。
面对某些不善于运用语言沟通的当事人,有重大情绪创伤的当事人,助人者若能结合其他技术,如绘画、艺术、音乐、游戏来进行咨商,效果较佳。
若从助人者的角度思考,下列情形可能会使得SFBT的应用成效受到影响:(一)助人者只是学习问话技巧,缺乏对SFBT理论精神的体会。(二)助人者带着问题取向的观点,应用SFBT的技术。(三)助人者看待问题、解决等议题的观点较为局限。
我在许多课程中不断强调SFBT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一定要能够领略其精神内涵,才能够在实物上灵活运用发挥咨商效果。此外学习SFBT者亦需要丰厚个人的专业理论基础,才能深度的理解当事人的经验,以细致的对话贴近当事人,共同探索个人的力量与资源,建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思考观点和行动方案。
SFBT都不谈论问题吗?
运用SFBT进行咨商,一定不能谈论当事人的问题吗?
多数当事人进入咨商时,都想陈述自己的烦恼,困难或问题,助人者了解陈述问题过程,可以让当事人宣泄情绪,澄清想法,本身就具有治疗功能,因此会谈初期会花一些时间倾听当事人的经验。
同样SFBT与问题取向咨商不同的地方在于,SFBT的助人者,会特别注意下列讯息,一:当事人有什么期待?二:对当事人重要的事是什么?三:当事人可以做哪些事达成他的期待?四:当事人曾经做过哪些事,达到他的期待?五:当事人的能力或资源在哪里?以及聆听当事人陈述过程时,SFBT的助人者,便开始关注与解决问题有关的讯息,而非企图分析问题成因。
如果当事人坚持探讨问题成因,助人者在后续处理上有下列几种方式?
1.探讨了解问题成因对于当事人的意义,及知道问题成因后,对当事人可能造成的改变。若经由这些探索而发现当事人的期待,可以运用SFBT取向进行后续会谈。
2.某些当事人寻求咨商,目的是自我探索或探讨个人困扰成因,助人者可以和当事人一起讨论做哪些事有助于增进其自我了解。
3.某些当事人想知道助人者对某些事情的观点,我建议此时可以先澄清助人者观点对于当事人的意义,适度分享个人观点,并鼓励当事人表达己见,与助人者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去发现当事人的期待、资源、力量。
4.若是当事人坚持做精神分析,则予以转介。
SFBT是否缺乏同理心?
SFBT较少处理当事人的情绪,是否较缺乏同理心?
SFBT,虽然不将焦点放在探讨问题成因上,并不表示SFBT不关心当事人的情绪,不表达同理心,某些助人者将同理心与情绪反应画上等号,是不正确的观点。
同理心的意义是助人者倾听当事人的陈述,并将其理解,用当事人听得懂的语言回应给当事人,当事人的情绪感受,期待思考逻辑或其遭遇的困境,都是助人者可以回应的内容,情绪感受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SFBT取向的助人者需要倾听当事人的语言及常用的关键字,需要了解当事人看重的事,需要看见当事人的努力和用心。若要做到这些事,同理心是最重要的基础,SFBT的助人者必须与当事人同步,一起建构解决方案,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关心当事人的情绪,感受,想法,行为和期待,缺一不可。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