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史有疑 | 《史记·伯夷列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读史有疑 | 《史记·伯夷列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作者: 厘米啊呀呢 | 来源:发表于2020-02-16 23:29 被阅读0次

在《伯夷列传》一篇中,司马迁不像一个冷静、克制的历史学家,倒像是一个诗人,一直在以激昂的情绪追问人事。他问孔子为什么不曾提到品行高洁的许由务光,他问伯夷叔齐是不是真的像孔子说的那样“求仁得仁“而无怨。继这二问之后,司马迁的思考深入到了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问题,一个关于天道的问题。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史记·伯夷列传》

译文:有人说:“天道没有偏私,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称得上是好人了不是吗?他们如此积累仁德,保持品行高洁,却最终饿死!再说,孔门七十名学生中,孔子只推荐颜渊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最终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回报,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害无辜的人,切剖人肉,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最后长寿而终。这是遵循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特别明显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不走正道、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时机恰当才肯说话,走路不走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却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中国人是很愿意相信这类话的,然而现实却往往是“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司马迁的这一段,有力地反驳了类似“好人有好报”之类的话,但还不够彻底。其实,“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何谓“善人”?

与“善人”相近的一个词是“好人”。《进击的巨人》中有一句台词:“好人吗?我不是很喜欢这种说法,因为我觉得,‘好人’只不过是人们称呼对自己有利的人的称谓而已,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对所有人都有利的人。”当我们说某某是善人、好人的时候,大部分情况都是因为这个人曾经在物质上、精神上对我们有所帮助。这样的评价是非常主观的。“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对所有人都有利的人”,当一个百万富翁出于同情,给了一个街头乞丐一份工作,街头乞丐会认为他是好人,但与此同时,百万富翁难道没有破坏某种规则吗?资源是有限的,这个街头乞丐得到了一份工作,就意味着某一个本来可以得到这份工作的人失去了一个工作机会,这对他来说难道公平吗?

把善恶挂在嘴边,表达了一些人的态度,满足了一些人的荣誉,激励了一些人的牺牲。不管是表达欲还是荣誉感,都是生而为人的需要。我们借这样一些词来彼此满足,相互取悦。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社会自有其运行规则,奋斗者崛起,怠惰者沉沦,无为则无不为。

顺便提一句,我们的教育中,“好人有好报”这类话有些泛滥了。引导人向善,心存善念,乐于助人,这很好,但不要用“报不报”来激励或者安慰,万一没有“报”呢?万一这个“报”和预期不合呢?我们应该多教孩子们判断、推理一件事的可行性和各种影响,而不是为了家长或者朋友的一句肯定而做一件“好事”、做一个“好人”。这样,或许也可以让“坏人”少一些可乘之机。

其实还想聊聊伯夷、叔齐、颜回、盗跖等人的,有机会再继续聊吧,今天晚了,先到这儿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有疑 | 《史记·伯夷列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gdv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