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财务自由之路金融·投资·理财
存小钱,省大钱:设立高标准,在有限的收入里省下更多钱——帅健翔

存小钱,省大钱:设立高标准,在有限的收入里省下更多钱——帅健翔

作者: c91f60b59850 | 来源:发表于2023-11-03 15:42 被阅读0次

大多数人有一个通病:对小钱锱铢必较,而对大钱又毫不在意。我们会在淘宝网上,因为一件50元不到的物品,货比三家一晚上。但遇上像买房、买车这样的“大决定”,却缺乏讨价还价的精神,反而用更少的时间就做了决定。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大可能是因为,“大决定”变量更复杂,需要考虑的情况和参数更多,一般大脑就会被这庞大的信息量吓退,便匆匆做了抉择。

针对这类问题,我提出过一个 省钱存钱的完整口诀:存小钱,省大钱。存小钱,就是把每一笔可以不用的小钱存下来,定时定量,积少成多。省大钱,就是省下一笔大消费,或在一笔大消费里省下可观的部分,这就相当于你存很久的小钱了。比如你每天省10元,要花近30年,才能省下10万元。但是,像买房等大额消费,一次就能省下10万元或更多。这也相当于,你的省钱和存钱的速度,正在翻倍。

改变财富现状的本质,是金钱使用方式的改变。而金钱使用方式的改变的本质,是消费方式的改变。能够更聪明地消费,省下钱,你就已经开始改变了,你的财富也在随之而变。如果你想省下更多钱,我总结了四个标准。

标准一:注重日常

我们的“日常”,会有五笔日积月累形成的“大钱”,分别是:“衣”“食”“住”“行”“电子产品”。只要改变日常生活的标准,就能降低消费:

“衣”的标准是“舒适”,而不是“名牌”。

“食”的标准是“健康”,而不是“贵的”。

“住”的标准是“安全”,而不是“宽敞”或“豪华”。

“行”的标准是“到达”,而不是“快捷”或“高端”。

“电子产品”的标准是“够用”,而不是“最新款”。

年轻的时候,你可能因为追寻错误的“标准”,导致不必要的支出大大增加。据我观察,大多数年轻人的钱,都花在了买衣服和吃饭上面。导致在“衣”“食”上面开销过大的原因,除了情绪性消费,还有两个心理障碍:

一是“控制欲”:

因为觉得自己赚的钱还比较少,没法买房,也没法买车,唯一能够买到的就是衣服和食物。而“把控”这两者让你感到“有力量”,所以你只能把控制欲,无度地释放在衣服和食物上。

二是“存在感”:

如果你真的想省钱,请记住一个秘诀:年轻时,微信朋友圈发的图片和视频越少,存下的钱自然越多。年轻人的很多消费,都伴随着炫耀。殊不知,这么做其实是竭尽全力让自己变得更穷。你总想看起来活得不错,你总怕别人看不起你,事实上,根本没有人看到你,大家都很忙!

“存钱”这件事,看起来是表面上的有节制、少花钱。但本质上,其实是一种“脱离他人眼光和评价”的活法,是一个“注意力回收”的过程。把注意力往回收,你才会真正关注自己的需求,为了让自己更好而花钱,而不是为了“看起来好”。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给你分享一下在衣、食、住、行,还有电子产品上的一些陷阱和建议,你可以选择能用的,马上执行起来:

“衣”的建议:

衣服主要分为“高频服饰”和“低频服饰”。

(1)“高频服饰”

就是你几乎每天都会穿的衣服。我建议,在年轻的时候,你要尽可能早地找到让你舒适感最高又最便宜的衣服。我自己迄今为止,都坚持着衣服“舒适就好”的原则。我平时就算是做讲座,都只穿一件99元的纯棉T恤。因为我最不希望读者关注我的衣服,我希望他们关注的是我正在表达什么,背后的思维逻辑又是什么,对他们的帮助又有多少。而且,穿得普通,有利于降低大家的期待,拉近和大家的距离。期待越接近于零,学习的效果越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这么穿让我觉得舒适自在。

(2)“低频服饰”

工作几年之后,那些不是工作本身,但又和工作相关的机会、任务、活动,就会多起来,你需要准备好两套衣服。一套是出席正式商务场合的“正装”,如参加公司年会、商务谈判、慈善晚宴等你目前生活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活动。这套衣服的价格应该至少是你平常单衣的20倍。

另外一套,是出席非正式但重要的场合的“服装”,风格通常是俗称的Business Casual(商务休闲),可以让你更体面地参与到一些重要场合的活动中,像车主活动、高尔夫友谊赛、企业联谊、发布会等。

“食”的建议:

吃的唯一标准,就是“健康”。然而,很多人错把“贵”当成了“好”。其实,很多20元的食物跟50元、100元、200元的食物,光从味觉感知上来讲,是没有区别的。它们的区别可能仅仅在于,你多付出了钱,这种付出会给你带来更好的“心理感受”,甚至你会把它混淆成“好吃”。

保持“吃得健康”,是最为重要的“致富习惯”之一。长期以来保持饮食健康,第一,让你每一餐饭都能省下钱,人的一辈子,要吃七八万顿饭呢;第二,让你吃完每一餐饭都能充满精力和能量,提高了时间使用的效率,相当于延长了寿命;第三,健康饮食能大大降低你患慢性病和重大疾病的风险,相当于帮你节省下来一笔巨额的医疗费用。

你终将发现,比起“看起来好吃”和“很多人点赞”,食物吃得健康简单,让肠胃舒服,才是真正重要的。 你开始发现真正重要的事情,就会只把钱用在重要的事情上了。重要的事情本身就少,钱自然就花得少。

“住”的建议:

年轻时,能住家里,就住家里,这能省下“吃”和“住”这两个比重最大的支出。如果不住家里,可以租房子住,比较合理的租金是月收入的20%~30%。首选离公司近的住处,最远的话,最好也不要超过离公司半小时地铁的距离。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短租公寓、房主出租的自己房子里的独立房间,通常50~80元/晚。还有,看看能不能在你工作的谈薪阶段,争取到包吃住的机会,至少可以争取一下吃和住的补贴。省下吃住的费用,不管是部分还是全部,也相当于是提薪了。

还有人说,我的房子要宽敞,因为我要招待朋友,或者我要在家办公。别闹了,你还在起步阶段,能有什么朋友呢?真要维系朋友关系,一个月安排吃一次“海底捞”不好吗?办公的话,可以找个咖啡厅,也可以选择在公司加一下班,还能顺便错过晚高峰节省时间呢!如果你要买房,本书的最后一章会教你另外的标准。

“行”的建议:

善用公共交通系统,能大幅降低你出行的费用。以广州地铁为例,坐三站以内,只需要2元;同样的距离,如果打车,却需要20元,是乘坐地铁的10倍。如果你需要在路上休息、工作,或是接待客人,可以选择乘坐专车。专车的服务和安全性等都会比一般的出租车好。另外,你可以善用在积分商城里隐藏的专车优惠券,为自己降低费用。

如果你需要买车,我的建议只会是二手车。当然如果不是绝对的“刚需”,30岁乃至35岁前都不要考虑买车,因为购买之后,这台车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闲置”的,你还要为它的闲置付额外的费用。比如你开车上下班一共40分钟,工作8小时。这一天车的使用时间是40分钟,闲置时间是约15小时,你还要支付8小时的停车费给停车场。另一个原因是,如果省下买车、养车的各项花费,你会有一笔更可观的存款。

“电子产品”的建议:

我一直戴着第一代的苹果手表,它是2015年的新款,但我是等到2016年出第二代时购买的,一直在使用,也没有坏,所以就一直戴到了现在。我想说,很少有全新的电子产品会真正“物超所值”。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电子产品是否“最新”,而是实际使用时是否“真的便利你”。追最新,事实上还是虚荣心在作祟。所以,对于电子产品,我自己的选择标准是:

1.不坏就不换,坏了就修,修完还不行再换;

2.如果出新的一代,有需求的话,我就可以买上一代,或者上两代,因为前两代通常会有大幅度降价;

3.如果有值得信赖的平台和卖家,也可以选择购买二手的电子产品;

4.“以旧换新”不失为一个好策略,个人经验是,机器如果外观和功能相对完好,转卖时,卖给私人买家,要比卖给官方能换回更多现金。如果外观和功能欠佳,卖给官方则比较划算。

除了以上各个分项的建议,在真实的情况中,还要综合考虑“衣”“食”“住”“行”之间的互相牵制。比如,你生活在广州,租房子住,是不是一定要住在公司楼下呢?不一定。以广州为例,如果要租的房子在地铁三站之内,平均每远一站,房租就会下降几百元。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在离公司三站的地铁站附近找到房子,租房就能省下1000多元;如果你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地铁,三站内都是2元,这样就能在交通费和租房费间取得一个很好的平衡。比起住在公司楼下,一个月虽然多出了80~100元的交通费,却省下了1000多元的房租,总体还是省下了不少,一年就能多存1万元了。

按照以上“标准”及“建议”实践的同学,按年来实践,发现基本都能够省下他们日常总支出的30%~40%。当然,如果你目前收入甚微,那么你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节流了,你还要关注一下如何开源。毕竟,省钱、存钱只是保底,要真正富有,还是得多赚钱。

请记住,让消费更理性,赚钱更理智,让自己更勤奋,外加一点耐心,是唯一的生财之道。

注意顺序,消费更理性,是第一步。

标准二:先不用钱

每次想要用钱之前,想一想,有没有办法不用钱就把目标达成?我知道有人告诉过你:能花钱的事情,就千万不要花时间。这句话对吗?我的答案是:看情况。

花钱还是花时间,不能一概而论,这得取决于,对你而言,哪个更多。对现阶段的你而言,肯定是花“多的”,省下“少的”。比如,刚开始工作的你钱比较少,却非常闲,这个时候,肯定是花时间啊,钱本来就少,再花就没了。等你工作几年,有了一点钱,却没那么多时间了,这个时候花时间还是花钱,就取决于效率,或是花哪个能把你的自身价值最大化。当然这个会有具体的算法,我们在后面的章节还会进一步展开。又过了几年,你有了成绩,工作机会增加,收入已不成问题,你却没有时间了,这时候当然就是“能花钱时,尽量别花时间”。

除了这些,我今天想给你一种全新的思路,就是:能不用钱,就先不用钱。在花钱之前,先问自己:

这个能不能送(免费)?

如果不能,能不能换?

如果不能,能不能借?

富人都不太喜欢用钱,他们更喜欢用脑。最起码,在用钱之前,他们会先选择使用智慧,寻求免费的渠道,寻求用资源来置换的可能性。他们的最后选择,才是用钱。 脑用得越多,他们的自身价值就越高,于是他们就更有钱了。而没有钱的人,懒得动脑,奢望“钱就能解决问题”,就连消费冲动都无法抵挡,因为不动脑,所以钱更少。虽然残酷,但不得不说,这个世界,都是“动脑的人”在赚“不动脑的人”的钱。

更了不起的是,当一个人的自身价值越来越高的时候,他们除了会“越来越有钱”,他们自己的钱,还会“越来越难用出去”。你能想象这种生活是多么爽吗?一边在赚钱,另一边钱却用不出去,所以钱就多了。以我为例,逢年过节,就会收到很多合作商、品牌方的礼品,这些礼品通常能满足我的日常生活所需。家里的很多电器、电子产品也是合作方送的。出门的时候,会有五湖四海的朋友安排吃、安排住。记得有一次,我到我家楼下小店,想吃烤串,老板说:“帅老师上次给了我建议之后,我们的营业额翻了3倍,以后你来咱们店里,随便吃、随便喝,都算我的。”

当你不断变强、价值提升、乐于助人,甚至你的时间的价值,远远超出了钱的价值的时候,这个世界对你的回馈,仿佛就只会有一个:怎么能让你破费呢?!所以,现在每每朋友来广州,我都尽力招待,所有费用我负责。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们尽兴;另一方面,我觉得太痛苦了,也好让他们体验体验钱花不出去的痛苦。有难同当嘛!

先不用钱,先用脑,结果,就真的不需要用钱了。

标准三:租借一切

在可支配金钱有限的时候,特别是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观念:租借一切,就是用“租借”来代替“购买”。这有两个最大的好处:一是购买使用权,永远要比购买所有权便宜得多;二是先购买使用权,对目标物品进行试用,才能真正了解物品是否适合自己,以此来指导进一步购买,或是止损于对使用权的购买。 到底是“租借”合算,还是“购买”合算?我有三个标准:一是“持有成本”,二是“使用频率”(使用频率决定了“单次使用成本”),三是“对等价值”。

有一次朋友小洁来问我:“帅老师,我准备到三亚旅行,想玩一下航拍,感觉无人机好像有点贵,你觉得我该买吗?”

我没有直接告诉她答案,我问她:“你想买的无人机多少钱呢?”

她说:“8000元。”(持有成本,因为没有后续费用,持有成本即商品价格。)

我问:“打算用几年?”

她说:“5年。”

我继续问:“那你买回来,一年内,大概会使用多少次呢?”

她说:“估计10次左右吧。”(使用频率)

我说:“那你每一次使用的成本就是160元,你觉得值吗?”(单次使用成本)

她连忙摇头:“不值啊,太贵了!”

我又问:“假设你用这个无人机,航拍一次,拍一段影片或素材,挂在网络上售卖,按你现在的技术和水平,会有人愿意花160元来购买吗?”(对等价值)

她摇了摇头。

我说:“那我就不建议你买,一是使用频率低;二是你赚不回‘使用一次’对等的钱。”

小洁在我推荐的租赁平台查了一下,很开心地说:“同款无人机在租赁平台的租金是22元/天,比起原来的160元用一次,真的太值了!”

就这样,小洁租了无人机,踏上了去三亚的旅程。类似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打车出行,比买车便宜。在财富积累的早期,我们并不需要真正拥有一台车。当然,不是所有东西都得只租借不购买,比如我曾经买过一台定价16000元的手提电脑,单看定价肯定是不值的。但考虑到它的“使用频率”和“持有成本”,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我是这么决策的:我打算用这台电脑5年,这5年里面我每天都要用,并且每天我得用至少10小时,也就是这台16000元的电脑,即将被我使用18000小时,每小时的“使用成本”或“持有成本”才不到1元,足够便宜啊。再考虑到“对等价值”,就是我每使用1小时电脑,能不能赚回来1元呢?肯定可以啊,而且远不止。最简单的例子是,如果我用1小时写一篇文章,发到公众号,通常能收到200~500元的打赏。我用电脑讲1小时的课,通常可以赚3万~5万元,比起那1元不到的成本,真是物超所值。

如果无法通过空想来确定商品的“使用频率”,你打不定主意是该买还是该租,也可以灵活运用购物平台上7~14天内的退款政策来进行商品试用,试出自己的真实使用情况,再决定买还是租。

除了更省钱、更多的选择、更低的风险这些意义,对你自身成长而言,这是一种对物品占有欲的缩减。久而久之,你会惊喜地发现,你虽然没有拥有更多的物品,但你拥有了更强大的觉知:什么才是你想要的人生,而什么不是。所以,记住合理用钱的标准三:能用订阅解决的,绝不购买。如果非要购买,那一定是它带来了比订阅更高的真实价值。

标准四:厘清环节

一笔小钱缺乏议价空间,能节省的钱是有限的。之所以要省大钱,是因为省一笔大钱,就相当于省了非常多的小钱。更重要的是,只有大钱,才有可操作的空间,让我们省出钱来。所以在做大宗购买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厘清所有“需要付钱的环节”,并去了解每个环节里的每一笔钱的议价空间。还是拿普通人最大宗的购买——“买房”来举例。买房的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买房前、买房中和买房后。几种情况不会同时存在,根据你选购的类型不同,能够议价的部分,也会略有不同。但请你去除心障,不要觉得谈价很丢脸,因为这里的每一分钱,都是你的辛苦钱。也不要看到在表格中我给你列出来的百分比都是个位数,觉得太少,就不屑于谈。事实上,房子不同于别的商品,它的价格基数大,哪怕是比较小的一个百分点,也可能是一个可观的数目。

我们以一个市场价500万元的房子为例:根据表格,买房前,原来的房产税可能需要50万元,但如果它是“满五唯一”的房子,就只需要交12.5万元,能省下37.5万元;买房中,假设和房主把房价谈低了5%,那就是25万元;和中介的佣金,谈到了一半,就是1.5个点,相当于省下了7.5万元;买房后,原房主提前交房,你也压缩了一下装修的周期,比原定计划早了3个月,你再把房子以5000元的月租租出去,就可以赚到1.5万元,相当于省下了1.5万元。

保守估计,一共可以节省71.5万元。放在二三线城市,可能是一套小房子的全款,至少也是首付了。如果你细心点,你还能发现“房产税”“与房主谈判”“中介佣金”这三项,是拥有最大议价空间的,这三项能省下的钱占了你所省下钱的90%以上。如果你买的是新房,没有所谓的原房主,那就专注在“不要精装修”上,这也可以省出大概差不多的钱。

同样的例子,你在网络购买或订阅的整个过程中,请在最终付费前,看看有没有一些默认的“自动勾选项”,取消这些勾选,也会省下一笔不小的费用。就像每次买机票,平台总爱自动勾选这趟航班的保险费用。只要厘清构成一笔大钱的所有环节,或者知道它有哪些构成部分,积极议价,就能省出一个足够大的部分。

所以,请记住,当一笔钱足够大,那么它的议价空间也会相应增大。

对财富的敏锐度,也在于你能不能时时刻刻注意到,钱到底在哪里,钱到底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

牢记这条关于金钱的真理:这世界上,凡买卖,必有议价空间。

相关文章

  • 存小钱,省大钱

    1.注意日常 养成记账的习惯,每天回顾一下一日收支情况,看看哪些支出完全没必要,下次就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每次购物...

  • 钱真的是省出来的吗?

    小钱能省下来,但要想靠省就能拥有大钱成为富豪的话还是不太现实的。 “省”字更多的意思是理性消费,在对待消费的时候不...

  • 花钱不必刻意省,突破花小钱的烂故事

    省小钱,花大钱,结果是钱没省下多少,反而越花越凶,对钱越来越匮乏。这不是我想要的,我不想这么纠结。 最近我开始有意...

  • 存小钱得大钱

    既想锁定利率,又预算有限,可以借鉴下面的做法,拉长存钱年限,每年少存一点,不会影响大的财务目标,又可以在不知不困中...

  • 增加储蓄的观念

    两个观念。 一先存大再存小。 要省省大钱,不必在小钱上太花精力。 两块钱的矿泉水还是一块钱的矿泉水,一餐省5块还是...

  • 省小钱,失大钱!

    2019年01月18日 星期五 晴 昨晚10:55休息,今早05:43起床! 上周末陪朋友G去逛街,刚好碰到...

  • 赚钱的底层思维

    赚钱分为赚小钱和赚大钱,赚小钱无非就是养家糊口的钱,在中国的一个二三线城市,每个月收入大概2万左右可以算是赚了点小...

  • 存小钱钱

    看着花呗账单,信用卡账单。内心还是有点小波澜的。花呗信用卡刺激了我的消费欲望。想要用其他的方法来填补内心的空白。 ...

  • 如何让你学习到的知识更值钱

    【学习力大咖课】帅健翔:如何让你学习到的知识更值钱 《费曼学习法》 高标准--增加投入度--发现内在规律--输出力...

  • 放任部分晃荡的自我解析

    对金钱我确实有着莫名的阻力。虽然小钱不断,但也存不住。大钱更是从未染指过。尽管自己也在工作,老公也能赚到钱,但至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存小钱,省大钱:设立高标准,在有限的收入里省下更多钱——帅健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geo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