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我们爱成长
非洲17年,离婚、不育、爱人坠机、农庄焚毁,这个丹麦富家女究竟收

非洲17年,离婚、不育、爱人坠机、农庄焚毁,这个丹麦富家女究竟收

作者: 笑薇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3-09 17:17 被阅读0次

    关注“笑薇读书”,每天带你一起学习和成长。

    1914年,28岁的丹麦富家女凯伦,为了男爵夫人的头衔,远走非洲,嫁给了瑞典男爵布洛尔·布里克森。

    她带着丰厚的嫁妆,瓷器、水晶、象牙和金钱,来到了东非肯尼亚,期待和新婚丈夫在异国他乡开启全新的生活。

    然而,布里克森却是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新婚第二天,他就抛下妻子外出打猎玩乐,经常好几个月不回家,还把梅毒传染给了凯伦,导致她终身不育。这段婚姻最终以离婚收场。

    后来,凯伦遇到了英国贵族青年丹尼斯,二人性情相投,是一对非常般配的恋人,然而丹尼斯却因坠机去世,永远留在了非洲,凯伦独自一人伤心欲绝地返回了故乡丹麦。

    这就是电影《走出非洲》所讲述的故事。这部于1985年上映的电影,由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获得11项奥斯卡大奖、5项金球奖提名,直到今天,依然经久不衰。

    影片根据丹麦作家凯伦·布里克森同名小说改编,也是凯伦·布里克森真实的人生经历。

    在非洲的17年时间里,凯伦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婚姻、也失去了爱人,在人们看来,凯伦彻头彻尾地失败了。

    然而在返回丹麦后,凯伦却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了在非洲生活的这段经历,那么,凯伦为何对这段过往如此怀念?她在非洲的17年究竟收获了什么?

    1.一段值得回味一生的爱情

    凯伦的婚姻一开始就注定不会幸福,但婚后的凯伦还是很想和丈夫好好过日子,但男爵只留恋外面的世界,并不想做一个好丈夫,7年后,两人和平离婚。

    离婚后的凯伦独自掌管偌大的农庄,慢慢适应非洲的生活,也交到了三两好友,其中就有影响了她一生最重要的人--丹尼斯,一个被人称为“英俊得令人难以置信”的20世纪非洲狩猎及飞行探险的先驱。

    在电影中,凯伦用充满怀念的声音这样描述丹尼斯:

    “他连打猎都要带着留声机,三把来复枪,一个月的补给,还有莫扎特。”

    丹尼斯是一个率性、达观的年轻人,热爱非洲这片热土,喜欢在草原上徜徉、驻留。骨子里似乎都流淌着热爱自由、追求冒险、放浪不羁的基因。一次晚宴之后,他们毫不意外地相爱了。

    丹尼斯带着凯伦一起外出打猎,共同冒险,感受非洲大陆所蕴含的原始而自然的生命力,凯伦也由一开始的恐惧不适应渐渐爱上了这片异域热土;

    他们在星光下共舞、在露营边喝酒聊天、在午后的微风中小憩,丹尼斯还驾驶飞机带凯伦以上帝视角俯瞰非洲,领略那令人心碎又无比热爱的非洲大陆,凯伦感动地握住了丹尼斯的手,那一刻的美好,我相信凯伦永生难忘!

    感情发展稳定后,凯伦希望丹尼斯能娶了自己,但丹尼斯是个随遇而安,自由高于一切的人,并不愿意被婚姻束缚:

    “我不会因为一张纸,更亲近你或者更爱你。”

    他强调,

    “和你在一起不是因为我选择和你在一起,而是我喜欢和你在一起。”

    但当凯伦在非洲失去一切,打算返回欧洲时,丹尼斯毅然决定放弃对自由的热爱与追逐,同凯伦一同返回。是真爱无疑了。

    尽管命运弄人, 在准备动身的前两天,丹尼斯意外坠机而亡。婚姻失败,痛失情人,凯伦的遭遇放在任何人身上都足够悲惨。

    然而多年后,凯伦却用丹尼斯送给自己的钢笔,以饱含激情的笔触讲述了她在非洲所见的一切:

    草原、落日、山峦、彩霞、羚羊、狮子、雄鹰、火烈鸟,还有他们那段荡气回肠的爱情。风起云淡的纸面下,澎湃着的,是潮水般汹涌的感情,字里行间,尽是无限追忆。

    陈果在《好的爱情》中写过一句话:

    长久的爱情,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个人。

    即便不能天长地久,但凯伦已经拥有过这世界上最美好的爱情,最完美的爱人。

    她这一生爱过,幸福过,也见识过人世间的美好,虽不够圆满,但却十足精彩!

    2.获得男权社会以及非洲土著的尊重

    来到肯尼亚后,凯伦努力融入当地,尽管丈夫离家不归,对农庄撒手不管,但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全心努力经营农场。

    每天,凯伦都和仆人们一起辛勤劳作, 她好像全然已经忘了自己曾是个不事生产的富家小姐和男爵夫人;对待下属,也丝毫没有主人的颐指气使。

    一个土著男孩腿受了伤,她努力将其说服,并为他治病,后来还雇佣了他;为了让当地的土著小孩能上学,她亲自去说服酋长,然后为孩子们办学校,请老师。

    德蕾莎修女曾说:

    我们无法在人间做大事,我们只能用大爱做小事。

    凯伦做的这些事情也许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心怀的善良和大爱最终融化了她与当地土著的隔膜,改变了他们对她的抵触,赢得了信任和尊重。

    当凯伦第二次从丹麦返回非洲的家时,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挤在门口,欢迎凯伦的回归,脸上都写满了开心。

    后来,一场大火将农庄烧为灰烬,凯伦破产了,原本自己已是泥菩萨过河,但她却坚持要把为土著安排妥当才返回丹麦,她四处奔走求情,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向长官下跪.....令在场所有的白人震撼不已。

    临走前,当初那个以不欢迎女性而拒绝凯伦进入的俱乐部,却重新邀请了她,当在场的所有男人们都向她举杯致敬时,我的内心也对凯伦由衷地敬佩。

    此时的凯伦,失去了金钱和财产,更不是什么男爵夫人,而是一个失败又失意的女人但却因自己的高尚人格获得了男权社会的尊重,对于一个女性来说,这是最难的,也是值得骄傲的。

    3 . 蜕变成独立坚强的女性

    去非洲之前,凯伦还只是一个虚荣、骄纵的富家女,为了一个虚无的名衔嫁给了一个不爱她的男人,这注定了她后面的婚姻不幸。

    但在非洲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凯伦却活出了一个崭新的自我:勇敢坚强、善良博爱、沉着冷静。

    为了给在前线打仗的丈夫送补给,她一个人带领着仆人穿越蛮荒之地,途中被凶猛的狮子袭击,她却勇敢与之搏斗,这样的顽强令男人都自叹不如;

    在异国他乡,身边无一亲人,又遭遇婚姻不幸,但凯伦并不消极,更没有抱怨,而是选择重新开始,努力经营农庄;

    然而就在即将收获前,庄园却意外失火,站在熊熊燃烧的大火面前,凯伦内心无疑是绝望的,但她并没有嚎啕大哭,只是摸摸身边土著小孩的头,说了一句:一切都没了。

    然后便开始平静地处理一切,遣散仆人,变卖剩余家产,然后告别一切,这样的沉着冷静令人心生敬意。

    人最可贵的,是在生活的不幸接踵而至时,依然有面对残局勇气。

    17年前,她是个相信“我即我所拥有”的男爵夫人。她喜欢强调:我的、我的、我的--我的头衔、我的庄园、我的象牙、我的瓷器、我的丈夫、我的情人、我的厨师、我的土著人......”

    17年后,她失去了所有,健康、婚姻、农场、爱人,从此与非洲永生相隔,也终于理解了丹尼斯的话:

    我们只是过客。

    来的时候,凯伦带着满箱子的瓷器和水晶,离开的的时候,孤身一人。

    她好像失去了一切,又好像得到了所有。

    情投意合的爱人,被人尊重、顽强不屈的个性,以及永生难忘的回忆。

    “当我撑不下去的时候,我就想想曾经的美好,虽然残忍却让我觉得还可以撑下去那么一些,然后慢慢地我发现,没有什么会让我撑不下去的。”

    在这片蛮荒之地,凯伦经历了一个女人可能经受的所有打击,但也找到了诗意与生活的真谛,并逐渐成为了一个成熟独立,勇敢坚强的女性。

    04.

    凯伦的故事让我想到了三毛,他们同样在非洲生活多年,一个写下了著名的《撒哈拉的故事》,一个写下了《走出非洲》,不一样的故事,但同样的是,他们都成功地让非洲成了无数人向往的神秘之地。

    影片里的非洲,有广袤的草原、成群的斑马牛群、湛蓝的天空,每一帧都是一副唯美的画,原始壮美,却震慑人心。

    尽管三毛和凯伦最终都离开了非洲,但无一例外,她们最终都被那片土地所俘获、所抚慰,并蜕变为这片土地“精神上的原住民。”

    往后余生,凯伦一遍又一遍回忆着往昔岁月:

    “我在非洲曾经有一个农场,种咖啡豆,给黑人小孩治病。

    我在非洲遇见了为自由奋不顾身的情人,热爱动物胜于人,折桂而来,情迷而往;

    我在非洲曾写过一首歌,那里有已逝的热土,那里有纯洁的朝露。

    我总是两手空空,因为我触摸过所有。

    我总是一再启程,因为哪里都陋于非洲。”

    非洲这片神奇的土地滋养了凯伦·布里克森的心,孕育了一个洒脱不羁、坚强独立的的灵魂,尽管最终依然孑然一身,但却收获了一个无比丰盈的内在。

    亦如英国作家珍妮特 · 温特森所说:

    外在任何东西随时都可能被夺走。只有内心的东西才是安全的。

    也是真正属于我们的。内心富足永远胜过外在浮华。

    或许,这就是《走出非洲》这部影片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

    作者:笑薇,早起践行者,一对一写作教练,拆书帮一级拆书家。微信公众号:笑薇读书。

    更多文章:

    从无名北漂,到自媒体博主,读书写作帮我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窗 - 简书

    《小妇人》:豆瓣评分8.3,拥有一个好母亲,是天赐的好运气 - 简书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人生实苦,但希望你能勇敢逆流而上 - 简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洲17年,离婚、不育、爱人坠机、农庄焚毁,这个丹麦富家女究竟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ggp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