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读首鬼诗吧

作者: 干国祥备课老干 | 来源:发表于2017-09-05 14:53 被阅读1302次

西方的万圣节传入后,我们的中元节就被称为东方的鬼节——其实万圣节翻译成万鬼节才名符其实。

既然是鬼节,我们不如来读一首鬼诗吧:

盂兰盆道场即事
(明)王彦泓
两月三丧哭不干,雁行相对雪衣冠。
红灯照渡同千盏,翠竹扬旙各一竿。
几处旧家都梦影,一丛新鬼暂盘桓。
他生未必重相认,但悟无生了不难。

其实这首诗原本有个很长的题目,叫《仲父水部公、世母焦孺人、余妻贺氏,相继奄逝。七月之望,同诸父昆弟设荐盂兰盆道场。即事栖感,因申慧命,用遣悲怀》

题目和诗歌相参,理解起来就容易了:

两月三丧,就是题目里的“仲父水部公、世母焦孺人、余妻贺氏,相继奄逝”,一个是叔父,一个是伯母,一个是妻子,都是亲人,相继离世,诗人难免要“泪不干”了。

雁行相对雪衣冠,就是题目里的“七月之望,同诸父昆弟设荐盂兰盆道场”。三家人一起做盂兰盆道场,超度亡灵——家家都还穿着丧服,排列着跟随和尚们做法事。

望,就是农历十五,月亮圆的时候。 七月之望,就是七月十五。如果说七月既望,那就是七月十六了。每个月的月底叫晦,初一叫朔——朔是一个逆加一个月,意思是月亮又开始倒过来,由残缺走向圆满了。

但这个盂兰盆道场,却是个舶来品,它源自西晋时翻译过来的《佛说盂兰盆经》。不过可疑的是,古印度的历法七月十五,难道和中国历法的七月十五正好相同?

为什么盂兰盆节在中国很受欢迎?本来佛教是强调出世的,《佛说盂兰盆经》讲的却是一个佛教弟子救自己在地狱里受苦的母亲(也就是在中国戏剧中很有名的《目连救母》),和中国的孝文化高度一致,所以原本只是祭祖的中元节,从此就成了超度亲人亡灵的特别节日。“翠竹扬旙各一竿”,讲的就是三竿招魂幡下,三家人(一大家族)请僧人为自己刚去世的亲人作法事,求超度。

翠竹扬旙各一竿

不过传入中国的佛教毕竟是大乘佛教,普度众生才是终极目标。所以除了家人请僧人为去世的亲人做的盂兰盆道场,还有公众性质的盂兰盆法会,而民间,还流行用荷花灯漂流河上,超度孤魂野鬼。这就是诗歌中所说的“红灯照渡同千盏”。

红灯照渡同千盏

诗到这里,还没有出现“鬼”。

然后视角一转,就换到逝者那里了:“几处旧家都梦影,一丛新鬼暂盘桓。”

旧人成了新鬼,过去的家已经不再是自己的安身之处,过去的快乐、幸福、悲伤、平淡,都仿佛梦幻泡影,成了“前世往事”。现在他们还没有得到超度,还没有进入转世成为新的生命,暂时以鬼的形态,在人的世界盘桓。

诗的题目中说“即事栖感,因申慧命,用遣悲怀”,前四句讲的就是事,而后四句就是感。感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悲,一部分是遣。五六七三句是设身处地,想象鬼的悲伤:有永别亲人旧家的悲哀,有魂魄飘荡的凄凉,有对记忆中一切的留恋,和对未来无知的恐惧。但最后两句却是“申慧命、遣悲怀”:“他生未必重相认,但悟无生了不难。”

如果我们留恋此生所记忆的一切,那么我们前世有谁记得?

如果我们不曾留恋前世,那么奔赴来世之际,此生又何必恋恋不舍?

如果每一世都是全新的记忆,那么谈什么三生三世?

其实佛教还有一个更本质的领悟:缘起性空;万法皆空。在缘起性空的视野里,对生、爱诸物的留恋或执着,都不过是人性的一个妄念而已。

好了,鬼诗读完了,我要提个怪问题了:古代的中国人,是如何把本土的祖先祭祀和佛教的轮回报应糅合在一起的?如果祖先不灭的魂灵已经进入轮回,成了另一个人,甚至成了另一种动物,那么我们祭祀祖先时,究竟是谁在听我们祝祷?

原来,在古中国和儒家的传统中,灵魂是不进入轮回的。人死后即为鬼神,鬼神能佑护子孙,但他们的力量却来自祭祀——如果没有了祭祀,他们就成了没有神力的野鬼。

如果不是为了超度祖先的亡灵,遥远的古代,我们的先人又为何在七月十五这个时候祭祀祖先?

因为七月小秋,农作物陆续成熟,最早的收获,我们应该请祖先们先品尝啊。宋朝的《东京梦华录》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上元祭天,中元祭地,下元祭水。

上元(元月十五)祭天,因为那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

中元(七月十五)祭地,因为那是大地开始丰收。

下元(十月十五)祭水,因为那是河水开始成冰的时节。

原来,中元节是一个模模糊糊的秋尝节啊,这就对了!吃去!

如果觉得鬼诗不够爽,自己也没有什么亲人需要缅怀,那么换一首中元诗读读吧: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国节日

农历的天空下:24节气素描

相关文章

  • 中元节,读首鬼诗吧

    西方的万圣节传入后,我们的中元节就被称为东方的鬼节——其实万圣节翻译成万鬼节才名符其实。 既然是鬼节,我们不如来读...

  • 此时应该来一首诗-753

    给我读一首诗吧 诗可以不温柔 你温柔就好

  • 读首诗,再睡觉吧

    《读首诗,再睡觉吧》 文/常怡 读首诗再睡觉吧 让诗歌洗去你的疲惫 给你带来短暂的轻松 那深深浅浅的文字...

  • 读首诗吧。

    2020年的这个春节,可能是许多人最特别的一个春节。 因为肺疫的影响,许多人在家已经熬了20多天,有人不禁感慨:熬...

  • 读首诗吧

    有多久没有静心读诗了?读首诗吧,只为片刻的宁静。 杜鹃花 爱默生 有人问,花来自哪里, 五月的海风刺穿我们的孤独,...

  • 2018-08-26

    《鬼节过后要无鬼》 大漠烟云‖诗 中元节又叫鬼节 这种鬼当然是值得怀念的鬼 要不人们还化钱烧纸? 我自私的想象...

  • 读千首诗

    浪费时间不如读千首诗 浪费生命不如读千首诗 浪费书籍不如读千首诗 浪费粮食不如读千首诗

  • 读我一首诗

    读我一首诗 [中国晓晖 读我一首诗,青春如旭日。 读我一首诗,人生最得意。 读我一首诗,明天嫁给你。 读我一首诗,...

  • 读千首诗

    浪费时间不如读千首诗 浪费生命不如读千首诗 不爱运动不如读千首诗 偷懒不干活不如读千首诗

  • 随笔

    要睡觉了,读首诗吧,好久没有读《诗经》里的诗了。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

网友评论

  • 神游Star:原本中元节是祭祀大地,还有个下元节祭水,又长知识了,现在试着来回答问题。把祖先保佑和转世轮回糅合在一起,是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更说明了古人的实用主义。鬼神之说,传自上古,但圣人存而不论。在宗法社会中,一个家族的凝聚力是最重要的,祭祖通过一种仪式,把大家团结在一起,抵御风险。故儒家虽敬鬼神而远之,但也相信祖宗有灵可以庇护子孙。而至魏晋佛教传入之后,所倡导的转世轮回和往生极乐正是统治者所需要,也是普通大众麻醉自己的心灵鸡汤。所以我们既需要祖先的灵魂来保佑我们,我们又相信人死后灵魂可以进入轮回,此生过得不如意,来生可以过得更好。如此矛盾而又并行不悖,只是因为他们都有用。
  • 冷莉莉Lily:试着回答您的“怪问题”:人们祝祷,其实并不在乎对方是否真正听到,而只是自己情绪的一种排解和安放。人们相信轮回,是无法挽留时的一种放手。只要逝者还能与自己同在一个世界,他生能否再相认又有什么关系呢?

本文标题:中元节,读首鬼诗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giu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