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校发书的一点感想
近日,学校给每位老师都发了一本教育随笔类书籍——《教师如何快速成长》。光是这个书名,就可以折射出学校领导心情的急迫与热切,这是多么希望老师们赶紧找到各自成长的捷径与法宝,然后一路高飞猛进、日行千里啊。
因为是随笔类,文字又比较接地气,读来毫不费力,我两个半天就把它翻阅完了。但同时,我也看到还有同事压根没动,书上的塑料套膜都还没撕去。可见,较之领导,他们的心态更为从容淡定。
面对此情此景,我所想到的是:一个人的成长究竟有没有捷径?他人的成长经历是否可以复制为自己所用?教师的成长能快速吗?正如书作者罗树庚在开篇所陈述的“教师成长的秘诀归纳为六大素养,即:内驱力、学习力、行动力、沟通力、研究力、反思力。”瞧,首当其冲的就是“内驱力”。所以,即便有捷径、有方法,一个人成长的前提也必须是内心真正有成长的欲望。而不是他人的鞭策与督促。
就我所在的学校来说,校领导的良好心愿一直人尽皆知,为老师们购书、发书,组织大家读书甚至举办读书分享、读书演讲、读书写作等等各式活动,号召也号召了,宣传也宣传了,表彰也表彰了,但最终似乎也没有哪一本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影响老师们的心灵,直至产生系列的延展阅读,最终促发他们成长自觉。认真回顾,大部分的读书活动其实还真成了活动,活动结束了,书也就放下了。读书的初衷——激发内心,并没有实现。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读书只是一种追求成长的方式与路径,而不能成为动机。但如果一个人拒绝成长,或者没有成长的意愿,买再多的书,举办再多的活动,又有何意义?
就我管理学校教师阅览室这几年,前来借阅书籍者寥寥,掰着手指都能数得出来人数。就更别提坐在这里静心捧读了。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学校当真就没有老师爱读书了。有,还不止一两个。只是,他们读的是什么书呢?要么当下流行的小说,比如《摆渡人》《解忧杂货店》或者励志、心灵鸡汤类《我遇见一个人》《你才是自己的过来人》,又或者微信读书APP里的各种热门、仙侠类(我从微信读书关注好友里发现的)。也有一些女教师钟爱育儿类,一本又一本,乐此不疲。知识渊博,几近专家。然而,他们却并不感冒学校选购的教育教学类书籍尤其是教育理论类。也就是专业阅读。
所以,问题的根本其实出在老师对自己职业的认知与意识到位与否。老师们愿不愿走出自己阅读的舒适区(专读自己爱读的),愿不愿挑战自己的阅读能力(读一些专业的),自己目前的教学能力、管理班级的水平足以胜任当下的工作吗?自己觉得面对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每一天都能游刃有余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说明我们需要专业阅读。
提倡老师读书,归根结底,还是要转变老师们的心态。也就是六大学习力之首的内驱力。一个在自己教学工作中感到有困惑,乐于思索,愿意四处寻找解决方案的老师,会不去阅读吗?何止是读书,他甚至还会自费去各地听讲座、听报告,又或在网络上购买课程,长期学习,不断精进。事实上,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一个月也才两三千工资的女教师,碰到外出学习费用高达五六千元的活动,眼睛都不眨,宁可其他方面省着点,也要拼了命似的去学习,去进修。就因为热爱,就因为想要究其所以。
而校长想要唤醒老师的灵魂,激发出他们的使命感与价值感的心情,其实与我们老师想要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多么如出一辙。因为我们都明白:人的生长是自发的,借助外力效果并不会如意。
相比老师,如今的学生,除了被各学科任教的老师,还有家长们在一起使着劲地督促着、教导着,甚至动用权威压迫着在学习。因为势弱,他们也就能臣服的臣服,不能臣服的过一天是一天吧,最多也就落得差生的名声而已。
而教师成长呢,能让学校施压吗?或许班级的考试分数低了,学校领导还会叨唠几句,一个老师若是不读专业书籍,领导还能咋滴?苦口婆心?横眉冷对?都不现实嘛。奖优罚差?树立典型?也没有具体人性的操作手法啊。这也就不难理解学校工作何以难做了。
君子求诸己。既然老师那方行不通,我们就得从学校自身出发分析分析原因了。就像我们发现有孩子不爱听课,首先得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有趣,是否足够吸引人一样。发现老师动力不足,领导也该反思反思:是学校的制度不够公平吗?是学校的管理不够温度吗?是领导自身魅力不足吗?是激励措施不够到位吗?是环境氛围不够充沛吗?
我想,只有从根源处弄清了双方问题的症结所在,“教师如何成长”这一意义重大的工程才算有了眉目。而只有解决了问题,我们才算真正迈开了第一步,继而才能继续第二步、第三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