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日更1000字的第 22 篇)
我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网站,上面简单的展示我们提供哪些检测项目,就行了。
在撸完20个肉串和一盘韭菜后,对面的创业者对我说,这是现阶段的需求。
精力顾不上来。
我昨日发布了菠萝创业加速套装后,这位创业者朋友从朋友圈看到,联系我,于是晚上有了一场撸串。
他在医疗行业的细分领域创业,今年是第三年。
0. 医院不是万能的
创业三年,他却在医疗行业里待了九年。做过互联网,做过药品,现在从事医疗服务领域的创业。可以说,他对中国医疗环境的现状了如指掌。
对话发生在一个烧烤店,一个医疗行业九年,一个互联网软件行业十年。毫无疑问,一场撸串,我们彼此给了对方很多本行业的新鲜认知。
在我们平常人眼里,有病就去医院。医院成为了一个符号,按互联网行业的说法是一个「入口」- - 在医院里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然而,真入了医疗行业,你才能发现医院并不是万能的。
医院究竟是什么?
医院 = 一片院区(土地和楼宇)+ 医生 + 医护人员 + 各种设备硬件 + 各种药品 + 其它。
医院是个集大成者,集合了所有的资源,以便应对纷繁复杂的患者需求。然而,集大成者最大的问题是,没法把每一个领域都做到最好,甚至,不能做到非常好。
这就意味着,医院,这个集大成者的医疗资源组合,并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尽管这个比例不大,可能只占总体的个位数%。
医院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不像进一家餐馆想吃的菜没有可以点别的,可能会耽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成为社会问题。
因此,医院会向它的供应链求助,将需要投入很多钱的项目外包出去。对应的项目接收方,一定能做到该领域的顶尖,并向全国医院开展业务。
这就符合社会的分工协作机制,分工协作产生高效。不过,最重要的认知是我们经常忽略的:
医院并不是万能的。
1. 医生不是万能的
医生,算是医疗产业链里最核心的医疗资源了。
我们知道培养一个医生非常难,在中国,大学本科5年硕士研究生3年博士研究生3年一共11年过去了,恭喜你,你可以进入医院实习了。在美国,想读医学专业必须先拥有一个本科学历。
除此之外,考虑下医患关系,医生的工作时长,医生的收入体系,导致愿意在职业生涯前期投入巨大,学成后面对如此环境的人就愈发少了。
最终,只能导致一个结果,好的医生永远是稀缺的,甚至,医生永远是稀缺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相关数据。
医生稀缺是一个事实,那现存的医生都能完全出疗效么?
要知道,医生面对的是复杂的人体,目前医疗的发展也没能弄清所有的原理,所以医只能反复无数次的试验和练习,才能大概率的对症下药。
越老越吃香,是有道理的。好的医生,都是无数次实战经验累积起来的。
然而,这条打怪升级的路线太漫长,患者的需求又在井喷。不像代码的精准执行,医生只能拥抱不确定性,填补医疗现实的不对称。
内外夹击下,医生只能尽可能借助现代医疗手段,来辅助自己做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
2. 患者正在变得万能
医院和医生不是万能的,只能逼着患者逐渐万能。
一个省,大医院都在省会,那非省会城市的那些患者呢?得的非常规病,乡镇甚至小城市的医院治不好,只能往大医院送。
大医院本来人就多啊,本地的和全省的人,都往大医院挤。
来一次医院,不仅仅是患者,还有家属至少2人。
治疗不是1天2天,家属和患者都需要请假,断了收入。
患者住医院,家属住旁边的酒店甚至打地铺,精神和钱包都得受到摧残。
患者和患者家属,正在变得无所不能,正在变得无比坚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漫漫求医路。
慢着,这还没完,刚刚说了医院和医生不是万能的,所以患者及患者家属必须承担以下的可能性,才能填补整个不对称:
大医院实在挤不进去,无奈只能转院,到次一级医院就诊;
大医院收了,需要做检查,检查出结果了医生看了没结果,继续做更多的检查;
医生出处方,拿药,接收手术,回家疗养,1个月后再来复诊;
……
这里的所有过程,涉及到的住宿、一日三餐、通勤的成本巨大,全部由患者及家属承担。
3. 医疗服务细分行业
医疗服务其实有很多细分领域,其商业逻辑是,既然医院、医生都不是万能的,而患者被逼得越来越万能,那么医疗服务就是面向患者做服务,减少患者的痛苦,向患者收费来获利。
你可能会问,患者本来经济压力就大,哪还有钱去享受额外的增值服务呢?
那如果说,这个服务是解决患者医疗的关键步骤呢?这个服务是解决医院和医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成为一种刚需服务呢?
举个例子,患者从小城市来到省会,治疗一种罕见病,可能是血液,可能是肿瘤,可能是很多目前尚不清楚的病种之一。
医生要做出诊断,不能靠望闻问切,只能靠现代医疗仪器的检测报告,来判断血液里面的特殊成分。
问题来了,医院并没有能够检测出血液特殊成分的现代医疗设备,这种设备非常贵,只在另外一个城市的医疗实验室里。
这就是创业者的机会:
创造一种医疗服务,连接医疗实验室和医院的医生,让患者不用亲自飞到实验室所在的城市,而是自动将血液样本保存运输,最后将实验室报告返回给医生和患者。
这种服务,本质上是用人代替患者去送检,减轻患者时间、精力成本,填补患者在检测领域的认知差,所以向患者收取服务费,提供服务,收获利润。
目前,这种服务主要是靠人力来完成,人肉搭建起桥梁,很累很辛苦。创业者来找我咨询,也是看科技、具体说是互联网,作为工具能为它们做些什么。
4. 科技能做些什么
我们俩边撸串,边从现实具体的能做的,谈到未来。
首先,是初步认识的信任问题。
现实来讲,这是一家创业公司,服务人员遍布各种医院,向患者推销医疗检测服务,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构建信任?
你与医院合作,但你毕竟不是医生,不穿白大褂,没有工服,品牌也太过垂直和专业,怎么能构建信任,继而采购医疗服务,并掏钱买单呢?
任何面向最终消费者的生意,一定是需要一个门面的。不管是办公总部,还是一个对外的形象窗口,面子工程,都需要有一个。
于是,最现实的,先做一个官网,并做好微信公众号。这便出现了开头的对话。
其次,是整个服务过程的效率问题。
整个医疗服务的环节中,涉及到医生、患者、服务人员、第三方机构,如何能让信息无障碍地在彼此之间流转?
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互联网,具体说是移动互联网,从网页到App到微信,全方位的信息传递,加速医疗服务的效率。
最后,是高科技解决医生稀缺的问题。
医生根据检测报告来开处方,然而这对医生的要求依然很高,甚至有些疾病必须要「顶级专家医生」来开处方。
那么,有没有可能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复制这个所谓的「顶级专家医生」,并将处方分发赋能到普通医生手里,让普通医生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也能开出接近「顶级专家医生」水准的处方呢?
好值得期待!
5. 终章
我相信,医疗服务只是整个医疗生态里的小小环节,但足以管中窥豹这个行业依然有大量不对称。
我相信科技一定能大有作为,实实在在地为医疗生态创造价值。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