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习惯在纸上写文字,现在像我这样写的太少了,前几天试着直接在手机上写了一篇,还是不习惯。
我写文字比较快,只要构思好了,一般十分、二十分钟就能写一两千字。可是在手机上打字总是没有用笔写来得快。
脑子里汩汩倾泻的文字,不能马上打出来,堆积在那儿,形成阻隔,影响后面的思路,一会儿思绪就乱了。
打出来的文字逻辑上不连贯,读起来也不流畅,在纸上写就好多了,脑和笔同步,遇到叫不准的字,也不会停下来去查,一般用拼音或白字代替,做一个标记,写完的时候再去处理。
一气呵成的文字思绪是连贯的,情绪也恰到好处。唯一不足的是还得再打一遍字,浪费时间,但也有一样好处,那就是可以再字斟句酌一遍,是一次很好的修改。
我习惯使用的是一种只有横格的纸,记不得是从哪个笔记本撕下了一张,一直用A4纸复印着用,单张写,写完了装订成一本。
这种横格的纸,格与格之间特别宽,快有手指宽了,四边的空白也较多,写完文章后再修改,四边的空白几乎都写满了,整张纸密密麻麻,各种标记序号,别人是看不懂的,就连我自己都得费劲地捋,按序号重新排列。
即使是这样,我仍然觉得很好,在纸上修改的好处是还能看到文字最初的样子,可以反复地修改。
说到修改,我大致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提炼主题,其次丰富主题,最后看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是否有敏感的词句。字词标点是否正确。
我有一篇写简友的文章,特别的慎重,写了很多,放了很多天,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最后删减了很多内容,斟酌再三,才敢发出来。
还有一篇关于教师节的文章,因为急着在教师节那天发,写得比较匆忙,文中涉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发出来之后,一直在修改,所以现在的文章和最初发出来的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
凡是经过太多次修改的文字都是我自己不太满意的,那些一直在改的不是因为最初就没有构思好,对主题不够了解,理解得不透彻,就是题材太大了,自己根本驾驭不了。所以构思很重要,从小处着眼会容易一些。
好文章也许最初就是一个好模样,因为一个好的构思,好的主题,在酝酿得恰到好处的时候写出来,基本上是不用修改的。但是这样的时候太少了,每个作者对自己的文字都带着些许的不满意。
即使像钱钟书那样的大家,即使所有人都对《围城》赞不绝口,作者本人还是有不满意在心里。
不知不觉已经在简书写了三十多篇了,自己都觉得没写这么多。因为和简友聊到交流群的话题 ,才有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因为爸爸错杀了一只鸡有了《你这样付出,值得吗?》,听了简友的分享,写了《步绾,你教教我》和《境界》。
因为同事说起去体育馆锻炼的事写了《给孩子的三个礼物》。因为读了简友的文章《秋天不见了》写了《我们这儿的秋天》,还有一些文章是在简书一路走来的经历感受和想法。
反正只要你时时想着你的文字,不管什么事都想着是不是能够提炼出一个主题,写成一篇文章,不断地思考,养成习惯,灵感就会自觉地跟着你,只要你有心,灵感就不会溜号,你跟她亲,她也会一直亲近你。
有时候,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我也先把这个想法写出来,在写的时候,往往会有许多新的想法冒出来,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有的还不能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也没有新的想法,那就先放一放,再斟酌几天,反正大多数想法最后都能成文,而那些经过了几天的构思还是不行的,就真的放起来,等时机成熟了再写也不迟。
有时候,一个想法在脑中转悠了好几天,一直挥之不去,我不去管她,任她自己慢慢沉淀,总有一个时机成熟的时候,她逐渐清晰凝结,最后形成一篇好文。只要你不去打搅她,最后总会给你惊喜。
要想文字写得快,除了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还得多读多写。文学的素养真的需要日积月累,急不得。
文笔的提高也需要不停地写,借鉴、分析、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做个有心人,不要一直闷头写,还要抬头看看路。要有好文章就要用脑又用心。
一直写,不能停,即使没有素材,没有灵感,没有时间也不能停太久。要不读书,要不写字,不读不写的日子,大脑也要想着你的文字,说不上哪一句话,哪一件事就引发了灵感,你就能接着写下去。
只要不和文字断了联系,她就不会抛弃你,让我们与文字相亲相爱,不离不弃,你温柔以待,她必回你款款深情。
现在我已经能够直接在手机上写文了,你也试试吧,在纸上写完再打一遍太费时间了。
网友评论
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