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了不少书和微信大号的文章,可心里的种种疑惑却越来越多,真想找个人生导师来指点迷津,可一时也找不到,那就自己试着理清一下思路吧,或许读者会有更好的答案。
01
思考1:我们真的只是一只数据绵羊吗?
图片来自网络这种思考来自“灼见”一篇介绍尤瓦尔•赫拉利的“简史三部曲”收官之作的《今日简史》的文章,文章里说:“在线”成为了一种生存方式,数据成为最重要的资源。
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目前我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样的:一部分未成年人成为手机迷,比如我所教的普通班的部分学生,沉迷手机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上课、走路、吃饭、睡觉都捧着一个手机,随身带着充电宝,哪个老师胆管缴他的手机,他就跟你拼命。这些孩子成绩极差,眼睛散光、近视,脸色苍白,神情冷漠,只活在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里,而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
而部分成年人,情况也没好到哪去。工作时间以外,不少人沉迷电视综艺节目或玩微信。有些电视台为了收视率,弄了许多没有思想内容只是一味搞笑的综艺节目,用大明星的颜值与名气吸引观众。观众只是觉得好笑,却不知自己已经沦为数据巨头们的商品。而刷微信更成为部分成年人的习惯。一天的时光,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网络夺走了。没有长进的人生,大概就是这样吧!
仔细思考,我们人类应该提高自制力,在享受网络提供的便捷之余,要更多地活在现实世界里,有一个长期坚持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这样,才不会沦为被动挨打的“数据绵羊”。
02
思考2: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哪个更重要?
图片来自网络这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给我的思考。
1935年的中国苏区,贫困、物质条件极差、战争与死亡如影随形,然而并不缺少欢笑。书中写道:虽然他们几乎全体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的缘故。在我看来,他们相当快活……他们在路上几乎整天都唱歌,能唱的歌无穷无尽。
为什么?为什么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他们如此快活?而我看到的身边的许多孩子和成年人,吃穿不愁,甚至锦衣玉食,却一脸忧郁的神色。或许,是因为衣食太容易得到,所以视为理所当然,不懂珍惜。还有一点:一个人如果单有物质追求而没有精神追求,会怎样呢?
结果是:整天无所事事,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就像我教的许多普通班学生一样。
书里写道: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
这就是信仰。信仰,可以产生巨大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可是,还有多少人抱着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漫步在人生长途上呢?
我现在所处的环境十分糟糕:教师楼对面是工地,工人几乎天天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吵大闹;单位人际关系错综复杂,邀功请赏的人多、埋头苦干的人少,大有邪气压倒正气的趋势,作为个人,我又该如何处置呢?
人生之事,一时也想不明白,可我知道,即使身处迷茫困惑之中,坚持善良的本色,多阅读、多思考,努力工作,总不会出错。或许,自己的不懈努力,终有一天会获得回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