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曾写过一部小说,叫做《恶意》。书中野野口修杀死了自己的好友,而他的犯罪动机让人细思极恐:
明明是一个破烂街区中的小孩,凭什么获得大家的喜欢?
明明打不过那些实施暴力的人,凭什么要去多管闲事?
凭什么他能成为畅销作家,而我只能做儿童读物的作者?
凭什么得癌症的是我,而不是他?
凭什么让他握着关系我名誉的证据?
凭什么?
这是自负与自卑的结合所产生的强大扭力,是不甘与嫉妒以诱发的心理畸形,从此,恶意便如同生长在野野口修身体里的癌细胞一样,慢慢扩散以至万劫不复。
01
这份“恶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嫉妒心理确实是大多数人常有的 但有“恶意”行为的就可以称之为是“小人”了。
朋友曾和公司里的一位女同事关系很好,两人说话投机,也经常约着一起买买买。但有一次,她无意中听到这个女同事在以一种很不屑的语气谈论她。
女同事说,她啊,上班的时候,总是趁着老板不在就网页、刷某宝、聊天,用着一切公共资源不遗余力地做私事;到了下班的时间,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只能加班,搞得像个劳模一样,其实还不是做给老板看的。
朋友听到后,心内恐惧,手心冒汗,好一段时间都回不过神来。因为她真的以为,她和那个同事的关系是很好很好的。
后来,朋友每次看到她,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背后的那张脸,她心里膈应,可人家女同事却依然笑靥如花,谈笑风生。单纯的朋友自此开始怀疑人生。
咪蒙采访过一个特别棒的重点中学老师:作文课,她会分析娱乐新闻的写法;她布置大家写《我为什么喜欢我的偶像》,真正去了解学生的偶像;她出的试卷,会加入很多的动漫元素,比如《银魂》……
她教书不仅有趣,还非常走心——学期末,学生给老师打分,她的得分是8.5分,其他老师是四五分。
于是,她成功地引起了同行的嫉妒。同年级的另一个语文老师,直接把她高中时得过抑郁症的事情散播了出去,并且添油加醋:
“一个疯子怎么能当老师?万一她发起疯来杀了学生怎么办?”
曾经的抑郁症本就是她最大的痛点,可这却成了嫉妒者恶意攻击的理由。她被举报到了教育局,然后,她被开除了,就算学生联名上书恳请保留她的职位也无济于事。
后来,她去了另一座城市的私立学校教书,她再也不敢过于创新,因为创新意味着出风头,意味着被嫉妒、被打击。从此,那个有趣幽默的语文老师消失了。
在这个世界上,“恶意”有许多种,但从一个自卑和嫉妒的心灵中萌发出来的真实“恶意”里,包含的怨念可能深到连自己都无法解释。
他们往往不会嫉妒跟自己无关的人,而是嫉妒自己的“利益相关者”——譬如自己的同事、自己的朋友。这是最微妙的,看起来不可理喻但又现实存在着的,极合理的人性黑暗。
02
王尔德曾经说:一个人总是可以善待他毫不在意的人。
许多人都可以发自内心地祝愿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过得比他好,也可以平淡接受远在天边的人们通过努力走向成功,但却始终无法正视身边的朋友们过得比他好,比他幸福,比他成功。
“我希望你好,但不希望你太好。”当一个人无法正视自己失败的时候,便会把自己失败的愤怒转嫁到与己相关的利益者身上,进而将他抹黑和丑化。
冰心和林徽因是同乡,在当时的文化圈里也都很有魅力,两人的丈夫吴文藻和梁思成还是清华的同事。低头不见抬头见,按理说两人做到和睦相处应该不难,让人料不到的是,两人却是互看不爽。
冰心有才可是样貌普通,不大会讲话;而林徽因容貌出众,举手投足间洋溢着贵族气质,赢得了许多男性精英的爱慕、尊敬甚至崇拜。
当梁思成和林徽因搬到北平总布胡同的四合院后,他们的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当时知识界的文化精英,他们高谈阔论,好不热闹。
据说当时林徽因在其中谈古论今,所说的观点很是让人叹服。慢慢地,梁家便形成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时人称之为“太太的客厅”。
可冰心公然嘲讽,她写了一篇名为《我们太太的客厅》的小说,重笔写到:“我们的太太自己虽是个女性,却并不喜欢女人;她觉得中国的女人特别的守旧,特别的琐碎,特别的小方。”
又说:“在我们太太那‘软艳’的客厅里,除了玉树临风的太太,还有一个被改为英文名字的中国佣人和女儿彬彬,另外则云集着科学家陶先生、哲学教授、文学教授,一个‘所谓艺术家’名叫柯露西的美国女人,还有一位‘白袷临风,天然瘦削’的诗人。此诗人头发光溜溜地两边平分着,白净的脸,高高的鼻子,薄薄的嘴唇,态度潇洒,是天生的一个‘女人的男子’。”
林徽因是何等聪明之人,冰心的公开讥讽,聪明而孤傲的她怎能容忍,“结怨”势在必然。于是,好强的林徽因送了冰心一坛醋,此举再次刺痛了冰心的自尊心。
对此,李健吾得出的结论是:林徽因与冰心之间“她们是朋友,同时又是仇敌”。
03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冰心为什么看林徽因不爽?
-因为林徽因像一枚镜子,映出了她强烈的不自信与自卑感。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可能更甚于此。我们总是更容易原谅别人做错的事,却很难原谅别人做对的事。就像考试得第一名的学生总是对差生很关照,但对同样的优生却心怀敌意。
这些“敌意”可大,可小,可以显为行动,现为语言,也可以只在心里郁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敌意”,确实都是存在的。
我们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好恶,但我们有义务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人独有的,我们必须要与别人共同分享这个世界。
如果你做不到消除敌意,那也不要无缘无故地萌生出对别人的“恶意”。
如果你正经受着别人的敌意,那也无须太过在意——
因为啊,无论你怎么做,做得有多好多完美,也不可避免会有人对你心生敌意,甚至于是“恶意”;而且有时候,你的“好”都可以成为别人伤害你的槽点,你要一一去在意,难受的终归是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