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在大学|你是否也曾矫情如我

作者: 5a9f8ae31c73 | 来源:发表于2017-06-25 14:53 被阅读78次

    我不再将读书看作是提高逼格的修行,而书也从不是什么黄金屋、颜如玉,更不是醍醐灌顶的至理名言。

    我在看书时看的是什么?是人,是百态。

    一群人年龄相当却性格各异的人囚困的名为大学的世界里,最易产生的是逆反心理。它不同于青春期的懵懂无知,它处处散发着初长大初独立的信心,它的叛逆是不愿与世界妥协的孤勇。

    当叛逆的情绪无处发散时,干什么?写东西。

    于是,读书就变成了寻找同道中人的互动。

    我看着会计书感叹社会的发展,造就了如此复杂而奇怪的学科,看着审计书,不禁想发笑,这生活化的流程被他们用几个复杂的词串联在一起,处处是双重否定这样神乎其神的表达方式,有些严肃的可爱。

    课本的作用有些复杂,它传递的不仅是人类约定俗成的知识,还有一些潜移默化中性格的塑造。这种塑造在任何专业书里都若无其事的存在于字里行间,不用去发现,也发现不了,但当你读罢,你早已有所改变。

    我想啊,可能因为每一个编书的人,他们的性格不知不觉的透在了文字里,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是作者性格的透露,不声不响。

    但课本,透露出的性格的共同点,是被压抑。被社会的规则所压抑,被社会大流的知识所引领。那自己呢?跳脱了社会的圈子,自己呢?

    所以啊,我抛下课本,急切的想在其他的书里发现什么是“自己”。

    我看东野圭吾的书,我喜欢《白夜行》和《恶意》,我喜欢《恶意》中尽自己之力,帮助他人的那份善,也理解嫉妒和不甘中酝酿的那份恶,我觉得真实。还有《白夜行》,那份撕破所有善良,极致的知己与以金钱堆积安全感的情景,我觉的有些可悲,也有些刺激。

    《美丽新世界》中有一个观点是,人的欲望、悲痛等都被压抑,像水管中的水,只要扎一个口,就会迸发。

    如果可以将大学看作是美丽新世界,那多么坦荡与幸运。但如果时而将它看作是阻了水流的泵,那又该多么可悲。

    因为我们无能为力。

    《人类简史》让我时时陷入思考,如果说人类社会的构成基于集体想象,约定俗成,那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在干什么,一群匆匆而过转瞬即逝的人,在社会上汲汲于名利,但“荒冢一堆草没了”,有句话是“只求曾经拥有”,那拥有的又是什么呢?是人类社会约定的名利吗?

    《未来简史》说,在未来,人类的自由意志都会被控制。那时至今日,我们仅剩的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受还价值几何?

    我们的情感被权威压抑、被世俗控制,渐渐的变得沉默,渐渐的开始认同。像《1984》中,最终真的相信“2+2=5”。

    社会是必然的,大学是社会的缩影,但人类不是,但大学生不是。

    拨开伪善的外衣,《无耻之徒》让我看到那么勇敢自由又温暖的内容。

    写东西的人还有多少,看东西是否愿意读完。

    精神的麻痹最为致命,大学时期的伤春悲秋最为无奈。

    书是一扇窗口,我要得到的不是说教,是有趣,是精神上的怜悯和共鸣。

    读书,在大学|你是否也曾矫情如我 征文链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在大学|你是否也曾矫情如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gwl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