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死之惑,在心中回荡。
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
他与张羽、徐贲、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号称“北郭十友”;与宋濂、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
齐兰说其惨死之因:关于高启的惨死,明初的官方记载大都简约含混,是文祸,还是谋逆?或者是“莫须有”?没有明断。
朱元璋谢世后若干年,文人圈内提及高启惨死的话题增多。如高启的门生吕勉指出“高公系由魏观案系狱罹难”,罪状是他曾代魏观写过一篇《上梁文》。
高启和魏观有私交。魏于洪武五年(1372年)出任苏州知府,邀高启入城朝夕聚谈欢饮,并有诗文唱酬。朱元璋当年的仇家张士诚曾在苏州称王,改府治为王宫,而把府治迁到地势低洼的都水行司衙门内。朱元璋平吴,摧毁张士诚王宫,苏州府衙仍要在旧址重建。此举遭到属僚非议,朱元璋派心腹去调查,亦诬陷魏观欲恢复张士诚旧业,并有诗文图谋不轨。这“不轨”的证据就是重建苏州府衙动工时,按照风俗举行上梁仪式要宣读“愿文”,特请高启写了一篇《上梁文》,内有“虎踞龙盘”等歌舞升平的套话。蔡本等小人揪住不放,在“虎踞龙盘”上大作文章,并影射魏观有野心,要像张士诚那样在苏州称王。朱元璋以前就忌恨高启,这回总算抓住了把柄。
高启头脑曾清醒过,私下表露“今上(太祖)非容人之君”,故得官不久坚请辞官甘当教书匠。他不与新政权合作,朱元璋表面上“准其告隐”,但在骨子里却要杀掉他。
四年后恰好发生了魏观一案,朱元璋便以此杀了高启。后来朱元璋也觉得小题大作太过分,曾下令为魏观改葬,恢复名誉,但却未为受牵连而惨死的高启昭雪。
读诗闻心,阅。
春暮西园
绿池芳草满晴波,
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
菜畦今日蝶来多。
在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美景里,春天的美丽的光景仿佛快要从春雨中走过的样子。
而在这暮春时节里虽然农人家的花快要落尽了,但菜畦地里今天来的蝴蝶分外的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