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关于焦虑感和人生目标和生活真谛的文章,几位好友反映篇幅太长,内容太多,虽然逻辑清晰,但难以看完。
(戳→焦虑感的破解之道 | 高考题背后关于人生目标和生活真谛的思考)
索性,也为了自己更好的记忆,来张宏观的思维导图,以做整体思路的把握。
(点击看大图)剥洋葱逻辑
由于本文是从个人案例切入,分析焦虑感的成因和背后的原因,以及原因背后的原因,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到最里层,看到最底层的差异点后,再往回剥,一层层正向还原。
故,案例只为切入所用,而里面的思考逻辑为通用逻辑。
第一层
A:焦虑感的来源有哪些?
Q:对于墨行个人而言,焦虑感的来源来自三方面——工作、生活、同行人。
工作上:工作前途的“干到退休确定性”+职业晋升“潜在机会的不确定性”,
生活上:生活压力“拆东补西的截止期”+家庭教育“期望实现过程中的各种阵痛”,
同行人:曾经同行的人,以及那么多比自己聪明却远比自己努力的人,能够拼尽全力,尝试生命更多的可能性,而自己却依然小步前进毫无建树的危机感,以及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力感。
第二层
A:那么,焦虑感来源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Q:对人生目标定位和进度过高,以及对生活真谛的体会和感知不够。
过于苛求,缺少对幸福的感知,所以总看到别人的好和自己的不好,从而更加焦虑。
第三层
A: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个因素的产生呢?
Q:直接比较。
没有看到人家所付出的和你所付出的,人家的个体情况和你的个体情况的差异,而直接比较结果,自然很有落差。
第四层
A:那么,这个因素背后的差异元素有哪些呢?
Q:不同个体+时间投入+有得有失。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境遇、自制力、感悟力、行动力以及可操盘资源都不一样。
时间投入在哪里,产出就在哪里。人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你,自然收效比你高N个数量级,所以不好直接比较。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家虽然得到了你希望拥有的名利和资源,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创造的社会价值,但人家日记里吐槽的,是不是你已经拥有但人家不得的东西呢?就如同你在日记中的吐槽一样。所以要综合比较。
~~~
A:那么,还能再分解剥洋葱吗?
Q:貌似已经到了底层逻辑。好了,开始复位。
第五层
A:知道了底层的差异元素,应该如何比较?
Q:相对比较 & 综合比较。
第六-1层
A:知道了比较方式,调整人生目标定位和进度时的态度是什么?
Q:“要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再回“要知足”。
所谓“要知足”,就是常说的“知足常乐”,是要对当下的满足,就是不要有对既得的忽略;
所谓“知不足”,是要知道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反躬自省,对不足之处进行填补;
所谓“不知足”,是要有所期待和追求,不忘初心,不断进步;
而在几轮正向循环后,需要回到“知足”,因为欲望的沟壑总是难以填满,需要回归内心的平静,懂得和内心对话。
第六-2层
A:知道了比较方式,感知的生活真谛应是什么?
Q:人生的关键在于安静,以及安静中和自己内心的对话,和之后的改变。
生活的真谛便是——
动静结合中内心的喜悦和平静。
“要知足”是安静;
“知不足”是安静中的思考;
“不知足”是思考后的改变。
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正向循环。
内心盈余,心态平静;小步快跑,永不止步。
第七层
A:调整人生目标定位和进度后,感知到生活真谛后,原有的焦虑感变成了什么?
Q:幸福感。
人的素质差异,不是以他的身份、地位、长相、财产来分的,而是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
即使你拥有了你想拥有的,如果缺少了对生活的感知,也未必能幸福。
写在最后
以上便是上篇文章的思考逻辑,如果你也有焦虑感、人生目标和生活真谛的困惑,可以参考思维导图的思考逻辑,将逻辑引用到自身,看能否打开一个思考的口子。
也欢迎你留言和我讨论。
- END -
* 作 者:墨行,《高效工作,快乐生活》自我管理精品课主讲人,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玩游戏的自律好青年,左手摄影右手画笔的文艺生活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