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回乡小札记》(二)旅游见闻

《回乡小札记》(二)旅游见闻

作者: 贾宋海纳百川 | 来源:发表于2022-04-23 22:14 被阅读0次

                        《回乡小札记  》

                        (二)旅游见闻

                            作者:徐志海

    题记:

            本望月末回家疏,笔墨先行一偶书。

            离回家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六月末就放暑假了,回老家面对父老乡亲,好友亲人,甭提多高兴啦。农舍庄园生机盎然,会让视觉上充盈享受大自然的壮阔之美。面对老家麦熟的黄田、垠阔的燎原,身心会有一种回归农村的静怡惬意。

            这一次回老家,是一次盛大的舌尖之旅。我给自己定规:暑假两个月回老家除了正常的自由生活以外,再做两件事。一是,在家乡县境内旅游景区转转,陶冶一下情操放松一下身心。二是在家乡的附近、县内的镇上有小吃的地方品尝学习。

            我是一个在外地打饼创业的人,非常愿意把自己家乡的特色小吃融汇贯穿到千层饼中,把这一特色畅销致用。

    正文:

            去年暑假我去西安旅游考察,可惜没吃到泡馍。是一种遗憾中的寄托。但是不虚此行的是,吃到了梦寐以求的岐山肉夹馍。

            岐山肉夹馍仅有巴掌大,使用色拉油做成。有的师傅讲究,他们用菜籽油烙制成一个金黄金黄的小面饼。一层一层的,似洋葱包裹住的面饼,又如一圈一圈鼓起的圆馍。那一层一层的皆是内涵,有人说这就是岐山肉夹馍的特点,即制作过程就是“功夫”特色。

            这个岐山肉夹馍,它的成品很精致制作很讲究,就像我在郑州街巷看到过的“灵宝肉夹馍”一样,从一个圆饼的正中心,旋出一个“漩涡涡”。

            那一天,只见师傅们面前摆放着一个长方形白面案子(简称白案)。左手握一把小擀面杖,右手拉着一长流醒好的面。老师傅说,一斤干面粉兑四两冷水,加盐加食用碱适量即可。面和好用力揉搓,直至没有干面椭。把面揉光亮,就剩所谓的醒面。醒面需要工序,即一叠二包三放好。第一,面的两头需要折叠工整如叠被子叠衣服一样;第二,用塑料薄膜包面要包均匀把面包成豆腐块形状;第三,就是包好放好等待三十分钟。这就叫做醒面过程。

            面醒好以后,有客人到。你看那师傅,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手脚麻利,舞动身体。快速把面团擀开,只听到擀面杖与面皮在不锈钢桌子上摩擦的声音。你听,“擦擦擦,擦擦擦”。这声音很急促,微小而又有节奏。听此声观此景,微微表露出擀面师傅的张扬,稳而不慌的细心秉性。

            不一会,一张面皮擀开,成一大片长方形面叶。只听又“擦擦擦,擦擦擦”的擀了两下,一端成了一条三角流水线一样的面片。再用专业的滚刀把这三角面片顺茬滚动几下,酣然可见一根一根分明的面条连带着那条长方形面皮张扬开来,面条长短不一犹如丝线。师傅手脚快而又熟练的把面前的面片慢慢逐层的卷起,逐层堆成一根两头尖中间大小均匀的长方圆筒体,犹如滚动的长棉轴。师傅又麻利的把面团轴揪成一团,一个一个的小圆锥体面坨就做成了。他们管这面团坨叫“饼胚”。师傅手法精湛,动作醇熟。整个过程中微微的舞动身姿。如此雅美绝技之术,使人陶醉、回味。

            制作成的饼胚在专业的烤炉上烘烤,出锅后一个个外焦里嫩、酥香有味。就是不用加肉末,都让人美味垂涎。

            这种匠心独运的饼子,如艺术珍品。无独有偶,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感观之趣是陕西民间美味小吃。彰显了岐山人民舌尖上的精髓造意。

            陕西在古代称之谓“秦”。第一个封建王朝在这里建立,随后开启了三千年的封建文化。所以说潼关的肉夹馍,有着浓厚的地域风情之特色,还有些浓烈的秦文化之内涵。

            去年在去西安之前,我百度了一下“秦饼”,于是就出现了一条吸引我眼球的信息。一个陕西的留美学生,把老潼关岐山肉夹馍制作成快餐的形式,麻辣烫的小菜自选模式,在美国开了店铺,非常有“中国特色”!我很感动,并从内心里佩服此人的勇气和绝妙的融合创意。

            特别让我吃惊的是,竟然把“秦”字的隶书,制作的跟“岐山肉夹馍”样子一模一样,呈“圆形”。这一圈一圈的如古“秦”字模样的饼,真是有创意,有特色、有内涵。殊不知,这个古“秦”字,刚好也吻合了秦岭山川大地之物貌。

            赞叹国人。其实,古人早就有这样的创意。今天,发扬发展自己家乡美食的特色离不开今人的勇气。同时,也把地域风物介绍出去。感慨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呦。

            如此美食,谁人不吃?如此的美味谁人不眼馋呢?试问,岐山肉夹馍,能不在市面上火爆吗?

            如果,想要把自己的所学融合在地域特色中,必须要有耐心,必须任重道远,踏踏实实,不骄不躁,深入的切入到点子上,去研究它,了解它,改造它,改变它。创意,人人都可以!创业,需要耐心。

            所以,我抱着“学而不思则罔”的事实求是的态度回老家,深入街巷走一走看一看,把美味留在心里,把味道捏在手里,把思想文化刻在心中。

            我从业厨师十三有余载,在外漂泊亦十三载。去过北京,到过霸州、石家庄,辗转郑州,逗留武汉,过长沙,游深圳,真是祖国的“京九线”走了一遍。不怕别人笑话,我真是唯“文学、厨事”之爱好的工作者。

            前年去武汉旅游散心并考察户部巷,有所感触。记得最清的是一个叫“带馅千层饼”的名字,吸引了我的眼球。我问好友,什么是带馅千层饼?朋友告诉我说是,类似于麦香饼的样子。我“噢”了一声,脑子里开始无限的搜索我所知道的、和学到的,以及有关的这个饼子的样子。还有“红豆饼”,这个饼的样子我不知所云。何做法?在当时是一无所知,现在终于会做了。这也刚好照应了农村人说的古话,“难了不会会了难”。

            去过武汉多次,最想吃的是武汉小巷的“荆州公安锅盔”。那个味,是酥、软、柔、脆,别有风味。跟我们“北方风味”的千层饼相比,它层层叠叠,瓤酥焦脆,不老,黄嫩,入口香柔,嚼之,油而不腻。它是一个特别能够包装打点、旅行游玩时的休闲美味食品。

            旅游总是伴着吃喝,回家总是有所收获。

            今年的五月十日,我在十堰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啊!这一声鸟叫,叫的我灵魂出窍,飞向远方的家乡严陵河边;去欣赏那袅袅、潺潺的水声,分享那平面柔弱的翠兰浮萍,触吸着那带有麦黄草熟的气息。哦,真美。啊!严陵河,我要回来了。

            想到这里,我拿出绘画笔。临摹着家乡贾宋的模样,以及严陵河西岸,我家麦田草熟的景象。仿佛我的心云雾妖娆,朦胧间似在西安,徘徊前又在武汉。有人叫我小名儿,“三儿,你回来了!”

            于是,我奋笔写下《从户部巷走到了回民街》的诗文:

    1.

    不错,我是在旅途的路上

    美味伴着我的愿望和理想。

    我承认,我是一个吃货

    同时我又是一个背着行囊买卖的货郎,

    从户部巷走到了回民街

    老三,是谁在叫我。

    我的乳名,谁知道?

    在这个异乡僻壤的地方

    虽然比得上我的家乡

    可是,故乡在召唤我,

    我怎能忘记,羊肉烩面、西街胡辣汤

    2.

    依稀记得,武汉户部巷

    是一个具有特色的美食一条街

    去过一次的人,都会记得

    老长沙臭豆腐,老远都能看见排着长队

    等待,探头探脑的人

    期待,臭味相投的美味

    不知道什么时候,精武鸭脖,九九鸭脖,周黑鸭

    已浮显眼前,霓虹闪进我心田

    辣、鲜、香、麻,五味俱全

    仿佛在述说着荆楚三镇的特别

    是啊,无论在何方都有一方特色的味道

    仿佛,一提到美味都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

    3.

    回民街,在西安

    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回民大街

    小巷徒步需要两小时

    羊肉泡馍,指甲块

    两人相对座,边谈边手撕馍

    汤白,小菜青,馍小味道鲜

    仿佛回到一个月前

    就在这里,看到五元的薯塔

    红红的柳枝串羊肉

    还有捋的长长的糖稀

    很醇厚的东西,很舒心诚信的味道

    一声蛙鸣,不是蟾蜍叫

    却似蟾蜍的声音

    我仔细看看,冥想,这西北的人

    真是匠心独运,构造巧妙

    4.

    啊,一闭上眼睛

    满脑子的特别味道

    满口都是新鲜的清香

    我想,拥有自己的美食天下

    所以才带着好好学习的心

    行走在武汉与西安之间

    寻找心目中最深刻的意境

            这首诗就是我的旅游见闻,里面蕴藏了我浓浓的“思乡之情”。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都烙上“名贾宋商”之印。

    2018.6.16半夜写于湖工职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乡小札记》(二)旅游见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cz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