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用镜头捕捉动物的状态,赵忠祥用声音描绘动物的世界。
而作家沈石溪,用文字演绎了动物的生活。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最后一头战象》,它的体裁与小学课本中常见的记叙文、说明文不同,是一篇动物小说。
如何阅读动物小说?沈石溪先生说:“比起动物童话来,动物小说受物种自然属性的严格限制,不能随意违反常规,改变描写对象的行为特征,要讲究科学性和真实感。比起动物故事来,动物小说的笔触,由动物的行为层面进入到心理层面,形象由类型化上升到个性化,并注入哲理的深化意蕴。比起动物传记文学来,动物小说注重艺术构思,使作品充满想象力和浪漫色彩。”
由此可见,动物小说既有真实性也充满了浪漫情怀。据说《最后一头战象》写的就是作者年轻时,在云南插队亲身经历的事情。但是作为小说,它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而不是复制粘贴生活。不管是忠肝义胆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还是不断追求狼王梦想的紫岚,他们的身上都显示出了人性的光辉与执着。正如作者所言“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作者赋予了他们让读者倍感温情与震撼的浪漫主义色彩。
课本中的“动物小说”所以,在读这类课文时,一要反复品读文中重点词句。如课文中通过嘎羧看到象鞍时的“泪光闪闪”“摩挲”等词,表现出了它此时与“老友”久别重逢后的激动。“……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那“亲了又亲”的动作,那“震耳欲聋的吼叫”仿佛在回忆并感谢这块石头曾经的救命之恩;仿佛在撕开曾经惨烈的战争场面的记忆。
二要张开想象的小翅膀,努力在文字中寻找脑海中的那幅画面,与作者一同感受悲哀喜乐。“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大限将至的嘎羧,以这样的方式向视它为亲人的村民告别。我们似乎通过自己脑海中那幅画面,体会到它对村子与村民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它作为一头战象的果敢与决绝。“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在地上挖掘起来。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这样的描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活脱脱的一幅悲壮就义的画面。它勇敢而幸福地要与曾经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战友们相会。
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这篇课文,两千字的节选课文,同学们读起来却意犹未尽。掩卷闭目,跌宕起伏的情节,细腻生动的叙述,似余音绕梁,挥之不去。于是,同学们找到十多万字的《最后一头战象》原著,顾不得妈妈“吃饭了”“睡觉了”的吆喝,着急地往下读。他们想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想看更全面的叙述。同学们在阅读的路上又迈进一步……
网友评论